1966年初,针对中国报刊和中国领导人关于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敌人,打算进攻中国大陆的宣传报道和言论,美国方面在3月16日华沙第129次中美会谈中,突出强调美国对中国没有敌意。声明说,最近中国报刊和领导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约翰逊早已讲过,战争不会由美国引起,如果北京还有理智,战争也不会爆发。并要求王国权大使把美国&ldo;真诚的保证&rdo;转达给北京政府领导人,表示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双边接触等等。美大使还主动与王国权握手寒暄,邀请王吃饭。[7]对于美国方面做出的姿态,中国方面的反应是,周恩来再次于4月10日对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伊查兹&iddot;侯赛因详细地复述有关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四段话,而陈毅则向西方记者指出,&ldo;美国侵略者多次重复讲,它&lso;无意进攻中国&rso;和要避免造成进攻中国大陆的印象&rdo;,是积极准备进攻中国的烟幕。[8]不过,此时中国报刊杂志上关于美国施放烟幕一类的宣传,应该说已不仅是针对华盛顿,而更多的是对中国人发出的,以维持支援越南抗美斗争的政治声势,同时渲染紧张气氛,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从事&ldo;文化大革命&rdo;运动。事实上,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对于美国方面的底线,已是心中有数。
翌年2-4月,美军在越南南方战场发动了第二次战略反攻。其间,美国飞机曾多次侵入中国的领空和领海。美国方面担心中国会因此而中断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为此,国务卿腊斯克特指示美驻波大使:在预定于6月7日举行的第133次会谈中,一方面要强调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这种会议,认为它使美中之间能够有机会就双方关系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说明美国政府曾明确指示并警告空军和海军的飞行员尊重中国的领空和领海,否认美国飞机的侵犯行为是有意的;再次保证美国在越军事行动不是针对中国的,美国无意对华采取敌对行动,无意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一方面要告诫中国,如果冲突扩大到越南之外,将导致美中两国都不希望看到的严重危险发生。[9]133次会议结束后,中国方面没有终止以后的会谈,保留了这条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又在6月17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周恩来并在6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特别提到:帝国主义就是拿原子弹、导弹、氢弹吓人的,并且想垄断它们。我们要揭穿它。[10]借以回应美方的告诫。
总之,在越南战争开始升级的几个阶段中,中美双方通过信息沟通,确定了避免相互之间发生战争的界限,并且理智地将各自的行动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由此,在整个越战期间,美国的地面部队始终没有越过17度线,中国也没有像在朝鲜战争中那样派出志愿军直接赴越参战。
三、几点思考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的大背景是,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进入到冷战形式的对抗状态。朝鲜战争发生在冷战格局形成之初,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十分尖锐,敌对的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越南战争则发源与50年代末60年代初,此期世界局势动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加深,社会主义阵营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呈分裂、瓦解之势,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新的政治力量‐‐不结盟运动形成,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作用逐步上升,意识形态的作用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随美国核垄断的被打破,以及核武器的发展,使美苏双方开始谋求势力均衡,既争夺又妥协,争取将对抗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更多的国家卷入冲突和危机之中,避免将有限战争扩大成世界大战。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机制逐渐成熟。
就中美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美之间开始举行大使级会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尽管到60年代初,这个会谈没有在关键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但毕竟使中美两国于互不承认和对立的情况下,保持了一条沟通的渠道。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在1958年和1962年的台海危机中,为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也已进行过比较有效的沟通。
由此,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就更深层的意义考虑,即从冲突反应和危机处理的角度,从在消弭危机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信息沟通的要素方面,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把握冲突、控制危机的变化过程,总结冷战中这方面的教训,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公开宣言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在冷战的敌对状态下,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的环境中,冲突双方通过发表警告性或威慑性的社论、声明或宣言,公开传递信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又处在严重对立和隔绝的状态下,这种单一的沟通方式虽被认可,但是其内容却往往遭到冷落。本来是有意要转达的信息,结果却被对方看作是一种恐吓或要挟的手段,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多次通过公开方式暗示或表明中国介入战争的界限,就是没有引起美国方面的认真对待。而美国在报刊上不断表示没有进攻中国的意图,这在中国人看来,也无非是欺骗性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