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也附和道:“陛下,大祭司所言不无道理。如今局势已定,当以大局为重,谨慎抉择。”
皇帝站在殿中,面色阴沉,内心陷入了极度的挣扎与纠结。
他望着大祭司和太傅,久久不语,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对太子杭瑾年多年来的悉心培养,倾注的心血与期望,如今却要面对这般残酷的现实,怎能不心痛?
然而,天命之说又让他心生畏惧,若强行违背,恐真的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皇帝的脸色愈发难看,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终于,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猛地一甩衣袖,大声说道:“罢了!朕意已决!”
随后,皇帝坐回龙椅,深吸一口气,对身旁的太监说道:“传朕旨意,拟旨!”
皇帝话音刚落,一旁的中书舍人连忙上前,恭敬地躬身应道。
只见他神色肃穆,从袖中取出一支精致的毛笔,轻轻蘸了蘸墨汁。
他的手微微颤抖,显然深知这几道圣旨的分量。
但他不敢有丝毫迟疑,稳稳地将纸张铺在案几上,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皇帝的旨意。
皇帝面色凝重,开口道:“太子杭瑾年,德行有亏,失却龙气,不足以担当国之储君重任。即日起,废除其太子之位,降为郡王,闭门思过。朝将军之嫡长女朝遥,贤良淑德,然与太子缘分已尽,着即和离,归朝家。”
中书舍人赶忙提笔记录,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皇帝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再拟旨。朕之原配余氏,温婉贤淑,不幸早逝。今查明,余氏所育幼子杭扶风,流落民间。朕深感愧疚,特于下月十五举行认祖归宗之仪式,迎杭扶风归宗。此后,当以皇子之礼相待,望其能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
中书舍人奋笔疾书,不敢有丝毫疏忽。
皇帝说完旨意,看向中书舍人:“速速将这两道旨意拟好,交由朕过目。”
中书舍人应诺,不多时便将拟好的旨意呈于皇帝。
皇帝仔细审阅,确认无误后,说道:“传旨太监何在?”
几位传旨太监立刻上前,跪地听旨。
皇帝将第一道旨意交予其中一位太监,说道:“你即刻前往太子府,宣读此旨,令太子杭瑾年接旨。”
又将第二道旨意交给另一位太监,“你前往朝将军府,宣读旨意,不得有误。”
两位太监领旨而去。
与此同时,皇帝又下令:“中书省,将此两道旨意抄录多份,张贴于京城各处,务必使京城百姓皆知。”
中书省官员领命,迅速安排人手抄写旨意,并在都城的城门、集市、官衙等重要场所张贴。
此外,皇帝还令礼部官员筹备下月十五杭扶风的认祖归宗仪式,要办得隆重庄严。
消息很快传遍了都城,人们议论纷纷。
有人为太子的遭遇感到惋惜,有人对杭扶风的归来充满好奇,而朝将军府和太子府则是一片混乱。
旨意也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传向金国各地,各州府官员接到旨意后,也纷纷在当地张贴公布,一时间,整个金国上下都知晓了皇帝的这两道重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