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收藏、收藏。
----------------------------
秦轩带着过儿几个学童,在工地上转着看着,边给这些学童们讲解城墙的建造设计。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一个城市的最好防御手段,大唐这个时候的军队,特别是守护边境的军队,战斗力还是可以。
边军对上外敌时也似有胜有负,还没有沦落到宋朝中末期时代见到异族铁骑就一哄而散,这个时代的唐朝也不是很缺少马匹,至少目前陇右这些大的牧场还在大唐手中,而且现在的民风还是尚武的。
但是在对于吐蕃,突厥等民风彪悍的游牧民族,单兵的对抗汉人明显是不占优势。
突厥和吐蕃这些民族,从小生活在马背上,骑射功夫是拿手的强项,而且基本没有步卒,来去如风。这让大唐的步骑结合的军队在战斗力上普遍低于这些游牧民族。
但是大唐有个游牧民族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不缺兵源,而游牧民族所处之地都比较贫瘠,人口数量少。
游牧民族和大唐之间的战斗,兵源这点上面是个最大的劣势,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战时为兵,闲时为牧民,战争时期,死一个就少一个,没有办法补充兵源。
这个也是这些游牧民族的特性,看着汉人居住在这么繁华的城市里,能不眼红?眼红了怎么办,那就抢,那就打仗。
打仗就有输赢,多数的时候都是抢了就跑,但是也不是每次运气都这么好,总有打输的时候,打败了就跑,跑不了就投降。
打仗就死人,这是必然的,人死了,没办法,就只有等几年,小孩长成小伙子了,在组织起来去抢、去打仗。
如此循环往复,冷兵器时代的中原大地,可以说是战火不断,每个汉人统治的王朝都有这样的事情。
国家和国家之间没有什么朋友可言,当你绝对强大时,纷纷依附于你,等你生病时,就起来咬你一口,当你病入膏肓时,也许这一口就要你的命,秦轩前世所知的历史上的元,清两个时代就是如此。
所以秦轩在给这些学童们讲课的时候,往往会穿插一些小故事,侧面的给他们讲一些这方面的小故事,让学童们心里有个这样的概念,只有自己强壮了,才能不受人欺负。
秦轩所讲的故事多数是拿自己家乡做例子,这样的可信度相对来说就要高些,孩子们现在还小,等着过几年都长大了,这些概念也深深的在他们心理扎下了根。
秦轩只要是办正事,身边都会带几个农庄的学童,主要是叫他们多见识一下,也算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去农田。
秦轩每周还带上所有的孩子去棉田里帮着棉农们干一些田里的农活,或者去酒坊里帮忙,体验下做工的辛苦。
秦轩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学童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最少不至于以后学出来只是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劳逸结合,而且学童们很喜欢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来是相对可以自由一些,二来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这批孤儿学童里,有十几个都是十三岁的孩子,当初找到他们的时候,都是一帮孩子们的头。
为了不被饿死,这些孩子头带着孩子们乞讨、偷盗,什么都干,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外流浪的孩子,多少身上都有恶习,这也是环境造成的。
初来秦轩农庄时,这些个大点的学童,各自还是带着自己的一帮小兄弟,几个小帮派之间时常有打斗。
不过都是些孩子,打斗基本都是拳脚,没有出现什么恶性的伤残和死亡事件。
秦轩初期一直在观察,看看这些孩子们的个性,等到了解的差不多了,秦轩制定了农庄蒙学校规。
秦轩制定的校规里明确规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那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惩罚,都有明确的规定。
好在这帮孩子们不逃跑,毕竟秦轩这里吃饭管饱,有吃有穿有睡的地方,虽然制度严厉了点,但是总比外面饱一顿饥一顿的要好上百倍。
秦轩知道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不能急,得慢慢的来,在心里有一个归属感后,才会把这里当自己的家,而且经过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后,在叫他们去过那种乞讨生活,他们也不会去。
有了归属感,就可以开始文化教育了,识字是第一步,有了文化,才能教授他们更多的知识。
这些孩子都是秦轩的火种,以后要靠他们独挡一方,这些个学童只有绝对的忠于秦轩,才可以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