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借古鉴今的例子 > 第229章 情卷七①(第1页)

第229章 情卷七①(第1页)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

-含义:一个人饱读诗书、有了丰富的学识和智慧后,便能看透世间人情世故,从而放下个人的情感执念和欲望;能够克制自己不良的习性,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品德。强调知识与修养对个人情感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提升境界,克服本能的私欲与不良习性,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行为的规范。

-“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

-含义:如果放纵自己对亲人的私情,就会出现偏袒等有失公正的行为,这是不能被容忍的;对朋友过度放纵,让其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却不加以规劝引导,这是不明智的做法;过度宠溺孩子,表现出幼稚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的爱护与深厚情感的体现。此句告诫人们在处理亲情、友情、亲子情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因感情而丧失原则,要有理性和正确的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违背道德与情理的规范。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含义:自然界的愤怒,如狂风暴雨、地震海啸等会形成灾难,而人的愤怒如果不能控制,就会引发祸害,伤害他人与自己,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它提醒人们要敬畏自然的力量,同时更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愤怒导致不良后果,懂得情绪管理对于个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含义:君子应戒除过度的悲伤情绪,因为悲伤会影响其判断力和行动力,不利于其秉持的道德准则和肩负的责任;而小人则应戒除无端的忧虑,小人往往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过度的忧虑会使其陷入狭隘的思维中,做出更加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行为。这是对不同道德修养层次的人在情绪调节方面的针对性劝诫,以促使他们更好地修养身心,遵循各自的道德规范。

-“不舍之情,羁身也”:

-含义:过度执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会成为束缚自身发展的羁绊。比如对过去的失败、失去的感情或物质等过度留恋,会阻碍个人在精神、事业等方面的进步,让人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难以追求新的目标和生活,警示人们要学会适时放下,轻装上阵。

-“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含义:一个人获得的宠幸不应凭借自己的容貌姿色,而应以高尚的品德来奠定其荣耀的基础;在道义面前,不应靠谄媚讨好来获取利益,而应以诚信来确保关系的和谐长久。此句强调品德和诚信在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摒弃不正当的手段和低俗的行为方式,依靠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真诚守信来赢得尊重、荣誉与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解释和可能涉及的典故思想:

关于“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

-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有一定关联,儒家强调通过学习知识、修养品德来克制个人私欲,达到身心和谐、行为端正的境界。如“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和抑制自身的不良习性,使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道家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庄子主张超越世俗情感和欲望的束缚,通过对“道”的领悟达到一种忘情、忘我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身体的端正,不受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干扰。

对于“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

-在古代,有许多因亲私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例。如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他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交好,州吁弑君篡位,石厚参与其中。石碏为了维护国家大义,忍痛将自己的儿子绳之以法,体现了不因亲私而废公义的原则。

-关于对朋友的规劝,《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友,孔子回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要真诚地劝告朋友,引导他向善,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强调了对朋友要智慧地引导而不是放纵。

-在教育子女方面,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迁居,体现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不溺爱、不放纵的态度,而是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子女成长。

有关“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古代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天下大乱,洪水泛滥,这可以看作是“天怒成灾”的一种神话体现。而在历史上,因个人愤怒而引发的祸乱也屡见不鲜,如三国时期张飞因脾气暴躁,酒后鞭打士卒,最终被部将范疆、张达所害,导致刘备伐吴,蜀汉元气大伤,这就是“人怒成害”的典型事例。

针对“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应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胸怀,如孔子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被困境和悲伤情绪所左右。而小人往往心胸狭隘,患得患失,如《论语》中记载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总是忧虑自己的得失利益,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关于“不舍之情,羁身也”

-佛教中有许多关于放下执着的教义和故事,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虽然这些故事带有一定的宗教神话色彩,但核心思想是倡导人们放下对自我和世间万物的执着,不被不舍之情所羁绊,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在文学作品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也体现了放下过去的不舍之情,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

至于“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历史上有许多因恃色而得宠却无好下场的例子,如妲己、褒姒等,她们凭借美貌获得君主的宠幸,但因品德不佳,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和自己的悲惨结局。而在人际交往中,尾生抱柱的故事则体现了信的重要性,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以生命践行了诚信,确保了与女子之间的约定和谐稳定,强调了在道义和人际交往中诚信的关键作用,而不是靠谄媚来获取利益和维持关系。

这些典故从不同角度与这段文字的思想内涵相呼应,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了其所要表达的修身、处世、情感管理等方面的道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