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进入小镇,逐渐吸引了路边零星村民的目光。前面三岔路口路中间有棵供行人遮荫的大树,路的侧边有间小屋,不高大的土坯房,虚掩的门缝中泄露出些黄晕的光。德生决定到那里停下。马车还没停稳,又有一些村民从更矮的地窝子里探出头察看——世事太平的时候,有些微动静总会引来观望。
德生下车再次向四周警惕地观望一番,没有异常,约束好马匹后,往小屋走去。进得屋里,有一半的房间在地底,是个地窝子,难怪旁边的房子那么矮。从墙边织满蛛网的货架看的出这里曾经是个杂货铺子,角落里土灶的灶膛里的火光映射着正做饭都主人的影子在墙壁上,忽明忽暗。
“啵啵……”德生磕了磕门木板,专注着烧火的店老板抬头打量着眼前这个大块头。“先生,请问……这里可有户姓晁的人家。”
显然这不是一个顾客,他想问什么?干干瘦瘦的店掌柜看来有点失望,应该是问路的,作为路口小店不时有人问路也是经常不过,只不过这一次店老板不太能听懂来人讲的是什么。
老头又塞了一块柴火到灶膛里,走近门口认真打量着眼前壮汉,德生又缓慢地重复了一遍,店老板侧耳倾听,末了还是一脸不解,抱歉的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大汉无奈对店老板抱拳感谢告辞,店老头跟着出门,就看到了停在树下的马车,当然也就看到了马车前檐风灯上篆书着的“郭”字。
店掌柜忽然对正远去的大汉大叫,大汉错愕回头,不知老汉所云。老头招手示意大汉回来,手指着马车前的灯笼,又是一阵七扭八扭的比划。
大汉还是满头雾水,求助地扭头看向马车,靠在车上的瘦汉子却仿佛懂了些什么。他对大汉说道:“德生,他该是指点我们去一个地方,给他一个树枝在地上画出来”。
德生依言捡来一根木棍,恭敬的双手递给老头,店掌柜接过木棍,在泥地里画了个圈,又指了指大树。德生这次明白了,这圈代表的是这里。
店掌柜继续从圆圈画了一条线,又指了指三岔路中的一条,很明显,是说该沿那条路走下去。德生赶紧点头,表示明白。老头继续歪歪扭扭的划着道路,在一段路后出现一个分叉,店老板对其中的一条打叉,看来“此路不通”。
店掌柜继续画下去,下一个岔路口是左拐,再行一段路程,店老板画了个圈圈,用木棍用力点了几点,又用指了指灯笼,用另一手做出写字的样子,又指了指地上的圆圈。
这回德生看明白了,兴奋地回头对车上的瘦汉子大声叫唤:“哥,是个杂货铺,掌柜的说这附近有人会写汉字!”回头对店老头深深弯腰鞠躬感谢,转身准备登上车驾。
邢义忽然对他说:“看看,有驱寒、保暖的,买了来。”德生恍然,又返回店里,在演示寒冷、包裹、发抖之后,店掌柜的终于明白了点,挪出墙角的坛子,里面是发酵的奶酒——这东西确实是驱寒佳品。德生尝了一口,就有一股暖流从腹部涌起,顿觉精神不少,嘴角还留下淡淡的奶香。
结账的时候又有点问题,看来在这里还是流行以物易物的蛮荒之地——银子又不能直接吃喝,一块果脯都比一大串铜板更实在。最后倒是包裹里几根平时打到的野鸡尾羽解决了问题,那些因为漂亮被窦扬喜欢,这几天玩腻了,德生帮他留着都鸡毛,结果被店掌柜的一眼看中,那如获至宝得样子让德生发笑,难道他也有个喜欢鸡毛的大孙子?临走时候,德生随手想把几枚在这里根本不能通神的五铢钱送给店老板,老头子都不乐意要。
等德生回到马车,已经有几个无聊的村民聚拢,在打量着马车,再很专家地指指点点,看来吃瓜心理不分古今中外,于世皆然。德生笑笑,把奶酒放入车厢,攀着车轼上了车,调转马头往店掌柜指明的方向前进。
第二个岔口左拐,行不多远,一簇大气肃穆的院子座落在绿树浓阴中,檐下却只有一盏风灯,不太符合中原的习惯,不过却实实在在的是汉朝的样式,灯笼上描的是个“晁”字。
正是个“晁”字!
万里征程,关山无数,终于是尽头了?如果不是,是否还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汉朝的灯笼技术特殊。这里难得见到。难怪店老板看到了类似的灯笼,就准确地想起了晁家。“吁……”,德生在院落前勒停马车,马儿并不花力气嘶叫,两股白汽随鼻息喷出,衬着檐下晃晕的灯笼,氤氤氲氲。
柴门里一阵犬吠,然后“咿呀”门房打开一道缝,探出一个脑袋,往这边看过来。门缝忽然大开,门房老人竟然整个人蹦了出来,反吓的德生一愣,上前作揖:“请问……”
老人不管德生,只管上上下下打量马车,看了几遍忽然嘴唇发颤,身体筛糠,只得弯腰双手支撑在膝盖上,同时嘶吼大叫,:“少主!少主!来了,来了呀!长安的车!长安的!郭大侠的车!羁旅二十年,天可怜见啊……”到后面破音中竟然带着哭腔。
喜欢丝路长河请大家收藏:()丝路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