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她问过我两次‐‐你会在日志里怎么写我?
她问的时候,我笑了,说:我不会写你的。
她问我为什么。
我所能做的只是笑,然后不说话。
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怕写不好彼此的关系。
后来的后来是,问了两次之后,她不再问我了。然后,我也真的没有写她。
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曾不止一次抱怨青岛的生活节奏太快,曾不止一次说青岛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太大。她给我描述了一个城市,那里上班不用加班加点,坐公交不会拥挤,路上也不会堵车,大家都生活得很悠闲。
她说的时候,我特别想去那个城市看一看,看一看她待过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和她一样宁静、美丽。但事到如今我依然没去,因为我怕去了之后,如果那个城市真如想象得那么美丽,我会感伤;如果那个城市不如想象得那样美丽,我又会失落。所以,我把那个城市用文字的形式留在了心里。因为我觉得,有些地方有些人还是只留个念想的好吧。
再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身边的朋友们开始各奔东西,当轮到她也快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想用文字写写她,但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写。最后,我说:要不我把你写进我的小说吧。
她笑嘻嘻地说:好。
她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就离开了。
然后过了两天,我也离开了。
在彼此分开的日子里,我真的开始把她写进了小说里。我不断地回忆我们相识的日子,不断地回忆所有关于她的细节。
我记得她总是丢三落四忘拿手机;记得她总是喜欢围观路边的稀奇事物;记得她总是说我剩饭浪费,拿&ldo;锄禾日当午&rdo;来教育我;记得她总是愿意玩微信,在朋友圈转发一些鸡汤文;记得她的手机样式和型号,甚至包括手机壳的造型;记得她有一个倒计时的习惯,每天记录着自己在这个世上的日子;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她苦学会计课程,每周三、五去台东上会计课,最后考试到底还是不及格……
我把我能记得的一切都写进了小说里,然后一篇一篇,不知不觉间积累成了&ldo;季警官系列&rdo;的第二本书。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会写这么多篇,而且这些文字是在我们分开之后,我靠着记忆一点一滴编进故事里的。
我笑了,无奈地笑了。
我无奈,因为我确实没有想到,在我快三十岁的时候,会遇到这么一个人,我们能聊得这么投缘,让我有一种回到青春期的感觉。
但我想我毕竟三十岁了,三十岁的人应该知道,有时候真正珍惜彼此的关系,是要学会放手的。
所以,我把关于一个人的故事,串进小说里,编成了一本书。
只是,等我写完这些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间青岛已经从炎热的夏天进入到了寒冷的冬天。我站在冬天的季节里回望夏天的故事,感觉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
我想,时间真的已经过去好久了,而且还会继续过去,这一切会随之越来越久远。
直到这本书真正上市的时候,当你们被文字里的故事逗得开怀大笑的时候,那肯定会是很久之后的物是人非之时。那时的你们,肯定体会不到写这些搞笑文字的人,他当初的心里到底有怎样的无奈。
亮亮
2014年11月6日凌晨于青岛
后记2在悬疑推理创作的道路上坚持并创新着
当&ldo;季警官系列&rdo;第二部里的所有故事都尘埃落定的时候,编辑华斯比让我写一篇创作后记,叫我站在悬疑推理小说的层面上,来谈谈自己的创作感想。
显然,我的上一篇后记写得太感性了,以至于有偏题的嫌疑,所以这才有了下面这些关于&ldo;坚持与创新&rdo;的文字。
其实,在我真正准备写第二本书的时候,我特意去了趟上海,借着参加上海书展的机会见了相识已久却素未谋面的华斯比。在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那家宾馆里,我俩聊了很多,其中就包括第二本书该怎么创作的问题。
华斯比当时给了我两个建议,第一个就是加强对季警官人物形象的塑造。因为他觉得图书出版和杂志发表还是不太一样。杂志发表的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篇故事,对于主角形象的塑造可以不必太过较真儿,因为相对而言,杂志选稿更注重的是小说的故事性。
而中短篇小说集结出书的话则又有些不同,需要对主角(季警官)的人物形象有一个相对较深的刻画和必要的背景介绍,这样不但可以加强每个篇章故事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加深读者对主角的认知度。
华斯比提的第一个建议,我最终没能完成,原因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我总是以犯罪分子为视角来写悬疑推理小说,如果改成警察视角,我会有很多不适应。当然,这很可能是我写作还很稚嫩的表现,或许在后面的故事里,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会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尝试以季警官的视角来写故事吧。
华斯比提的第二个建议是,&ldo;季警官系列&rdo;最好能有一个主线剧情。因为说句难听的,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就是由几篇不甚关联的悬疑小说拼凑起来的,还是华斯比给各篇小说重新排序、命名,并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才使得它们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所以,他希望我的第二本书能先设计好一个时间脉络和主线剧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读者从头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