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在线阅读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但是,若把这些品种和数量作为一个整体,将它放在闭关锁国的前提下考察,那么,它们之所以被严格禁止,就是因为清政府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局面,不愿意发展中外正当商品交流,不重视商品交换的结果。它的封建落后性就显得十分明确了。

构成闭关政策最重要的两项内容是公行制度和防范章程。

随着广州一口通商原则的确立,在如何处理外商在贸易口岸的业务问题上,清政府实行了一套特殊的中介制度即公行制度。这个制度,强化了闭关锁国的程度,成了清代闭关政策的重要支柱。

公行制度正式产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它是在原有专营对外贸易的洋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如前所述,中国的海外贸易,自唐至明代,均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外国使臣的贡市,由政府专司海外贸易的长官‐‐市舶使负责接待。明初,海外贸易比前代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与明王朝进行贡市贸易的地区,有东洋的琉球,南洋的菲律宾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以及非洲东海岸的大小国家约64国[3]这一统计,不尽正确,如其中本是一国而因译名不同而记为两国者;或早已灭国但在中文典籍中仍有名而称作国家者,都重复计入。但是,明初与海外交往确实繁荣,这使明代的市舶司制度不能适应,遂指定商人设立牙行,经营出口贸易。这种商人称为行商或官商、洋商。万历以后,广东经营对外贸易的行商有36家。明周玄《泾林读书记》说:&ldo;广属香山为海舶出入禁喉,每一舶区,常持万金,并海外珍异诸物,多有至数万金者。先报达本县,申达藩司,令舶举(即市舶提举)同县官盘验,各有长例……继而三十六行领银,提举悉十而取一,盖安坐而无簿书刑杖之劳。&rdo;可知明代后期,行商与贸易长官之间的关系虽已密切,但并未有代表政府而独立与洋商交往的职能。

清承明制,经营对外贸易的行商或洋商,称为十三行。梁廷枬《粤海关志》称:&ldo;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rdo;[4]梁廷枬所说&ldo;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rdo;,对此,学术界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十三行之称,明代已有,清初仅&ldo;沿明之习&rdo;而已,[5]有人认为十三行之称,明代尚无,&ldo;沿明之习&rdo;,是沿对外商&ldo;劳以牛酒&rdo;的怀远驿制度,并非沿十三行之名[6]本书并非专论十三行的沿革,孰是孰非,兹不赘及,但十三行之称,最迟在康熙三十九年已见诸于记载。清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称:洋行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州竹枝词》载于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一书。此书重刊本是康熙三十九年,故十三行一名,迟至康熙三十九年已有,似无问题。十三行含义是什么?目前尚无确凿史料,还弄不清楚,但十三行绝非指十三家行商。梁廷枬说&ldo;乾隆初年,洋行有二十家&rdo;,乾隆十六年亦有洋行20家[7]至二十二年增至26家。[8]十三行并非十三家,无可怀疑。

清初,洋行经营对外贸易,仍不具有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职能。洋船入粤,泊于澳门,粤海关监督需躬亲丈量。洋行在得到批准后,也可面见监督。那时洋行也没有垄断对外贸易的权力。只有在他们组成公行后,才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垄断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广州一口通商之后,清政府为避免直接与外国人接触,便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粤海关监督的授权之下,由一批洋商组成公行。当时参加公行的行商共九家。嘉庆五年,粤海关监督佶山奏折中述及此事称:&ldo;迨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呈请设立公行,专办夷船,批司议准[9]

公行是清代特有的对外贸易的垄断组织,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这可以从下列三方面考察。

第一,它垄断了清代对西洋各国的贸易。

凡不参加公行的行商称为&ldo;散商&rdo;,不能单独与外商进行大宗货买,只能在公行规定的贸易商品范围内作小宗经营,而且必须由公行统销。一个长期居住广州的美国旗昌洋行职员享德说:行商是中国政府唯一承认的机构。从行外的中国人买进的货物,如果不通过某些行商就无法运出。因之通过行商可采办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一笔手续费,然后用行商的出名报关。[10]

行商又从外商对华贸易中分肥:&ldo;东印度公司购买货物时,依照股份按比例分与行商[11]&ldo;他们享有统治广州港对外贸易的独占权,每年获利达数百万元[12]

第二,对新充行商参加公行,具有控制作用。

只有公行一致同意下,由总[13]和各散商联名具结,公行才可接纳新成员。这就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公行的垄断意义,并扼杀了贸易竞争者的生机。这一点,只要剖析一下清政府对新充行商的规定,就可明了:自嘉庆十八年,前监督德庆奏请设立总商,经理行务,并嗣后选充新商,责令总散各商联名保结,钦奉谕允,准行在案。是以十余年来,止有闲歇之行,并无一行添设。推原其故,皆因从前开行,止凭一二商保结,即准承充。在总商等,以新招之商,身家殷实与否,不能洞悉底里,未免意存推诿;倘有一行不保,即不能承充,以致新商虽有急公踊跃之心,而历任监督以恪于成例,不便著充。[1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