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眼里,大明朝就算病得不轻,里里外外一堆麻烦,但也远远没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你们不信吗?"
朱由校说得诚恳,"如果不是朕清楚内情,朕也难以相信。大明的江山那么大,哪能说倒就倒?”
“外头的清兵虽然凶狠,国内乱子不断也是实情,但以前乱的时候,大明不一样挺过来啦?不是吗?"
李成龙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清兵总有被收拾的时候,老百姓虽然闹腾,也就是皮痒痒的小病,及时安抚一下,帮帮忙,自然就平静了。"
"可你们知道之前陕北的老百姓闹得多厉害吗?如果再出现一次类似事情呢?国库里的钱粮少得可怜,这事儿你们清楚吗?"
朱由校的话里透着藏不住的担心。
李成龙对国库紧巴巴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东江镇那时候虽然有登莱巡抚袁应泰大方相助,但钱粮短缺的问题还是没解决,朝廷想找人帮忙也没门路。
不过,要说因为手头紧就要说国家快不行了,他觉得皇上这话夸张了。
"你们想过没有,朝廷这段时间是怎么撑过来的?
停了辽镇的大笔军饷,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听了这话,李成龙一愣,没想到辽镇的困境这么严重,以前东江镇缺粮还能博得几分同情。
现在听说辽镇一年好几百万两的供银都这样了,相比之下,东江镇那点小困难显得更艰难了。
"朝廷停了辽镇的饷银,是因为真的没钱了。”
朱由校直截了当地说,"国库里的银子就那么多,一边要给官员发工资,一边是辽镇的军需,两边都不能放,这选择有多难?
李成龙心里明白,要是跟其他边防比起来,辽镇可能还能排前面。
但要跟朝廷那些官员的工资比拼,那就像是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
"国库空了,历来只能加税或者找皇室借钱这两条路。”
“老百姓已经苦得不行了,再加税,大明怕是要到处都是战火了。”
“我怎么忍心?至于皇室的私房钱,也都用来救灾、平定西北了,连东江镇都没落下。
"我代表东江镇的将士们感谢皇上的大恩大德。"
"东江镇也是国家的屏障,我自然会尽力支持,怎么能让在战场上拼命的勇士们饿肚子呢?"
朱由校语气坚定,说完,眼神移到辽镇那边,意思深远。
李成龙和张维贤交换了个眼色,彼此心知肚明,皇上虽然说得诚恳,但这背后的复杂情况,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现在,皇室的钱袋子也空了,再没有钱粮,大明就难以为继了。"
英国公心里暗暗叹息,"皇上没钱了,就来找我们要,不然就是不好的兆头,我这命啊,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个皇上!"
"大明传承两百多年,官场贪污腐败,读书人的风气越来越差,官员只想着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的安危。”
“想收商业税吧,还被人说是跟老百姓抢饭碗。”
"想想看,要是钱粮断了,陕北的乱子再来一次又怎么能压下去?”
“老百姓活不下去,乱子只会越来越大。”
“最后,官兵管不过来,土匪四起,打打杀杀不停,死人到处都是,方圆百里看不见炊烟,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
喜欢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请大家收藏:()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