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育种这种事情,还真就没一个简单的。
李登海最开始的育种之路更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总频频碰壁。
无数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在此之前,他更是经历了昼夜不停的学习。
尽管学历有限,也从来不放弃。
后来,他得了一个机会,获得当地的推荐名额,得以进入莱阳农校学习。
进入学校后,李登海也没有因此懈怠,反而废寝忘食,用一年时间,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
老师看他如此努力,十分感动,并且送他了当时十分珍贵的玉米的实验品种。
好,如今理论知识有了,玉米实验品种有了,接下来总该顺利了吧。
但并不是,李登海在高产玉米的研究道路上,先是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亩产700公斤产量能力这个极限。
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
学习、观察、记录、研究这四样,在育种的工作中,总是要去做的。
在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终于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
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在那个时代引起了轰动。]
闻言,各朝代百姓瞪大了眼睛。
成功了,居然真的成功了。
太厉害了吧。
“还不是运气,听起来也没那么难嘛。”有读书人小声嘀咕。
却很快被身边的人一顿喷。
“呵,你说不难,那你去做啊,在这里说什么。”
“就是啊,你也不看看天幕刚才说了什么,一年内学完四年的东西,观察了上百万粒种子,做了无数次实验,你看你自己能做到什么。
别说观察了,你长这么大有见过上百万粒种子吗。”
小声嘀咕的人没想到自己的话能被听见,还被旁人怼了回去,涨红一张脸,最终也讷讷说不出一句话来。
最终以袖遮面,跑了。
围观众人见此,哄笑出声,显然,对于这种“天老大,我老二”的腐儒,他们也不爽很久了。
……
[“掖单1号”落地出来后,李登海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掖单2号”的研究。
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
但北方冷的快,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
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
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也是自己这个时候,他观察了上百万粒玉米种子,发现“平展型玉米”的上限,转而研究起“紧凑型杂交玉米”。
当然,这也跟“掖单2号”和“掖单3号”的高产有关。]
明朝。
相信自己在未来不久一定会得到玉米的朱棣,命人认真记录,不可漏掉一个字。
自己心中则在疑惑,玉米原来也是分种类的吗。
但这两种,都是个啥啊,疑惑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