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征乌桓,屠柳城。
曹操屡次屠城,皆有史料可察。当日他杀吕伯奢一家,还可说是误杀,可后来屡次屠城,着实无法遮掩,他确实乃嗜杀之人。很多人钦佩曹操雄才大略,但屠城这件事,决然不对,有悖天理人伦,确实大德有亏。人们可以说他是强君,是枭雄,但他绝称不得仁君明主。
人们可以喜欢乃至学习曹操的文韬武略,但绝不应该蠢到希望做他的刀下冤魂。
曹操在博望和新野两次大败,恼怒至极,他使徐庶劝降时说:“若更执迷,军民共戮,一个不留。”这话不是吓唬人的,他真干的出来。所以新野的百姓,才会拖家带口跟着刘备逃出来,因为留在新野必死无疑。
这些百姓有一部分,会跟着刘备继续走。另一部分,会在外面暂避,等曹操大军走远了,再返回新野。毕竟屠城只为发泄一时之愤,等气头过去,曹操还是需要百姓种地纳粮的。
几千年来,中国百姓的命运,只能用惨绝人寰来形容。诚如先生所言,中国百姓只有两个时代:想安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乾坤已定,你我皆是牛马。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百姓以种地为生,所以安土重迁,历来有乡土情怀,因为土地是带不走的,一直都在那里。那些继续追随刘备的百姓,他们失去了土地,怎么生存?
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人口锐减,从六千万减少到三千万,空地自然便多了,所以不愁没地种。曹操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作诗时挺伤感,屠城时却也不手软,所以到处都是荒地。
当时的百姓,不愁没地种,只愁没命种。纵然逃过了抓壮丁,又侥幸躲过屠城,辛辛苦苦一年,熬到秋收时节,大军替你收割了。这地,还有什么好稀罕的?
而跟着刘备,只要到了安定的地方,自然会给百姓分地。刘备轻徭薄赋,吏治清明,只要纳了该纳的粮,剩下的粮食就是自己的,能够吃饱饭。所以百姓宁愿拖家带口,也要跟着他走。
有很多人没经历过战争,不晓得战争的残酷。以为摇旗呐喊,逞英雄意气,是一件很热血激昂的事。他们不知道,当战争真的来临,大多数人成不了英雄,只是炮灰,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只是被不惜牺牲的“一切代价”。古时,很多朝代在训练军队和征招壮丁时,都有一个歹毒的传统,那就是吝惜武器。因为在大人物眼里,武器没了还要花钱造,人没了可以直接抓,所以人命还没有铁疙瘩金贵。
当你的身体倒下后,若灵魂能俯瞰大地,你会惊讶发现:那些鼓动你牺牲的人,正在尸山上载歌载舞,畅饮玩乐。
东汉鼎盛时,有人口六七千万,三国鼎立时,只余三千万,那一半人口哪去了?自然会有一部分,是躲进深山老林避难了。但大多数人,还是死在战乱之中,倒在屠刀之下。
夏商周三代之时,虽有人殉,但跟后世比起来,可就小巫见大巫。自秦以下,自商鞅提出驭民五术、以愚黔首,不把百姓当人,而当做如牲畜般生生不息可供统治者消耗的资源之后,中国的所谓英雄们,便愈发的轻视人命了。
秦末乱世,人口由三千万,减少至一千万。
东汉末年,人口从六七千万,减少到三千万。
南北朝混战,人口减半。
隋朝,杨广扩建宫室,每月役丁两百万。修大运河,役夫五百四十万,死者过半。全国人口由四千六百万,减少至一千两百万。
安史之乱,人口减半。
黄巢起义,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