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与后世流传,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和老臣李林甫君臣相得,在李林甫垂垂病危之际,其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再和皇帝见最后一面,以亲口和唐明皇告别。
而唐明皇因朝堂上操劳国事,无法脱身,但也日思夜想地去探望一下老臣,以全自己的心意。
于是,皇帝派人去宰相府好生慰问了缠绵于病榻之上的老宰相,说自己会于当日傍晚登上宫墙的高处,手中会挥舞一顶红色手帕,与李林甫远远相互见一面,以解对老臣的思念之心,以全君臣相知多年之意。
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
待到傍晚时分,皇帝按照约定好的时辰,登上高处。晚霞的金色光辉,此时正照耀在皇帝身上,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圣与纯粹。
皇帝思念自己的老臣,垂泪向宰相府的方向奋力挥舞手帕。
而被家人抬到院子里遥望皇帝的老宰相,远远见了皇帝最后一面,心中已然了无牵挂,当晚于家中安祥地逝去。
何其感人的一幕。
民间盛传,在宰相死后,生前被他强力按压住的众多贪赃枉法之事,纷纷浮出水面。原来这个看似忠厚耿直的老宰相,竟然是个口蜜腹剑的大奸臣。
对,口蜜腹剑一词,是李林甫的量身定制。
皇帝心软,本不欲再多计较。
哪知李林甫千不该万不该,竟然为了打压政敌,生前与突厥阿思布部首李献忠私下串联,策动李献忠起兵造反,以至北地草原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是可忍,孰不可忍。
通敌叛国是绝对不可饶恕的极恶之罪,皇帝终不忍把李林甫灭族,只含泪把李林甫抄家,子孙流放。以至皇上自此以后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正常上朝,终于导致政务荒废,天下刀兵四起。
终其一切的源头,都在于李林甫罪大恶极,辜负了皇帝的信任,辜负了天下的百姓苍生。
李林甫,号月堂,于开元二十二年出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任相二十余年。
李林甫为相期间,大力整治冗官冗员,参与编订《长行旨》和《唐六典》,改革地方财政,设置常平仓,以解决京师的缺粮状况。
李林甫于开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后历任刑部和吏部侍郎,其人生的一个重大污点,就是离间中书令张九龄,使之被贬。
李林甫参与寿王夺嫡一案,意在拥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以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据被冤杀。
玄宗早期,张嘉贞、张说、萧嵩等边疆大吏皆以节度使之职入朝,为出将入相之典范。李林甫嫉贤妒能,上奏明皇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终使高仙芝、安思顺等武将无法入相,使安禄山无人可掣肘,间接造成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作为大唐历任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其一生自然有功也有过。但世人皆说大唐自其任上由盛而衰,却属实是替唐明皇背了锅。
李林甫临终未曾得见皇帝一面,宰相府全家都明白了,伴君如伴虎,李府的祸事,怕是真如李岫所说,快要临头了。
李林甫的儿子李崿和?李屿不听李岫劝诫,披麻戴孝地跑到皇宫门前哭闹。皇帝此时正觉得一股子怒气无处可撒,可也不能大过年的大开杀戒。一气之下,带着贵妃和一众美女,到洛阳躲清闲去了。
安思顺听李岫说到这里,不由得暗自泄了气。他以为皇帝临时出行与自己有关。可现在知道了真相,反而觉得自己太过无足轻重了。
李岫虽然对李林甫和李献忠一事说了个语焉不详,但安思顺好歹也是大风大浪过来的,知道李岫对他必然有所隐瞒。
不然,李林甫对安思顺和朔方并无大恩大德,他李岫跪在这里,找他安思顺救命,算哪门子事情?
一想到这里,安思顺滔天的杀气升腾而起,气场全开:“大胆李岫,大祸临头来我面前搬弄是非。子仪取我的军棍过来,给我把这个无耻小人棒打出去!”
郭子仪立马站起,作势就要去取军棍。
李岫吓得又跪倒在地:“特进且莫逐我,李岫有不得已的苦衷!”
郭子仪假意配合李岫求情:“大帅,想来李岫贤弟必是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何不再给他个机会?”
安思顺收了杀意,示意李岫务必仔细言说,宰相府怎么就有了杀身之祸?
李岫刚才遮遮掩掩地提及阿思布部一事,安思顺虽是诧异,但当时并未多想。
李岫如今跪在地上,一五一十地把父亲李林甫和阿思布李献忠的事情都供了出来,安思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