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考虑:“——真要挪地方,也得找个偏一点的、开销低的。”这几年,国家为了扶持偏远地区发展,出台了很多措施。
张曦提醒:“话不是这么说的。得去问问他。”
这一问,就问出事儿来了。
钟奕坦然:“会回海城,迁厂成本由我承担,不考虑其他选择。”
张老师:“……”
钟奕:“老师要是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如果实在谈不拢,我可以按照现在的产值,把您那份初始投资折还给你。”
这话说的。
当年,两人协商良久,张老师最后投了一百二十万,换三成话语权。
虽然到后面,工厂始终是钟奕的一言堂。可钱实实在在,都到了张老师账上,张老师也乐得轻松。
如今,钟奕这样讲——
张老师:“你到底是怎么考虑的?”
钟奕想了想,按照习惯,列出:“首先,老师,你也知道,我这些年一直在盛源做事。而京市这边只是盛源的分公司,本部还在海城。其次,我是海城人,离开家乡四年,可到现在,还是不太习惯京市这边的风土人情。”
张老师:“行了行了,我算知道,你小子,向来一套一套。以你现在的身家,没必要一直待在盛源吧?”盛源给钟奕开的工资,再高也不过年薪几十万。哪怕回到海城后钟奕升职,也不过百万。
哪里比得上工厂这边?
钟奕道:“但我的确必须要留在盛源。有些理由,不太方便和老师你说。”
张老师微微眯眼,看他。
冷不丁道:“你和姓池的那小子……?”
张老师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池珺曾到工厂找钟奕。后来一场商会,两边出席,张老师远远看到池珺。又听人说,那是盛源太子。
那时候,他就有了些想法。
钟奕不动声色,道:“池珺帮助我很多,我答应过,也会尽己所能地回报他。”
张老师没问下去,而是笑了:“嗯,年轻人,有诚信,是好事。”
有些话,不用说的太清楚。
不过到最后,张老师又道:“既然你决定了,那迁厂也无妨。”这两年,钟奕决定的事,都从未出过岔子。张老师对这点十分信任,兼钟奕承诺自己负责迁厂成本,那他也乐于继续做一个干拿钱的投资人。
……
……
回到当下。
从车库上楼,钟奕的步子还有些飘。池珺看他,到底没忍住,扶着钟奕,一点点往前走。
这种时候,可别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