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也许是为人操办婚丧礼仪的儒者生涯,造就了孔子帮闲的人格情态。他的君臣
观仅仅是:&ldo;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rdo;(《八佾》)君和巨之间是驱使和被驱
使的关系,君与臣之间的义务是&ldo;礼&rdo;和&ldo;忠&rdo;。一主一奴,身份清楚,地位分明。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在保留现有一切奴隶制等级(特别是君臣名份)的前提下,世袭
君主(或世卿)与德才兼备的士人真诚合作,君主将家当交给有才能又忠诚的巨子
代管。如果君明,他可以毫不困难地作个贤臣;如果君昏,他也就毫不犹豫地作个
高隐。于是乎,他在高唱&ldo;博施济众&rdo;、&ldo;治国平天下&rdo;等积极入世的进行曲时,
不时地低吟&ldo;用之则行,舍之则藏&rdo;等消极处世的小调。现在,鲁定公、季桓子,
既然对自己的家业如此不负责任,对他孔子如此不礼貌,那他还有什么义务尽忠呢!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辞职!出走!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
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
于是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曲伊人行。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
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
&ldo;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rdo;(《雍也》)&ldo;道&rdo;指&ldo;天下有道&rdo;的西
周时代。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在
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
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从前不用于齐,他捞起正在锅里煮着的米,头也
不回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ldo;接淅而行&rdo;);现在,同样是不用于鲁,当他离开时,
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ldo;鲁
卫之政,兄弟也。&rdo;也具有&ldo;一变至道&rdo;的优点。历史上,卫国位于鲁国之西,当
时都于帝丘(河南濮阳)。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ldo;带甲之士八万&rdo;的强国,但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