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它换成&ldo;所以生之在人者谓之性&rdo;意思不变,即人们所据以生存的东西叫做性。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指人的身体器官,即形体。&ldo;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
事而自然谓之性&rdo;,是说人的身体各部分相互和合所产生的精气的感应,这种不经
人为自然就产生的对外物的反映,就叫做性。此性是在&ldo;形具&rdo;的基础上产生的
&ldo;神&rdo;,即人的本能。荀子对&ldo;性&rdo;的这两个不同定义,一是揭示了人性的生理基
础,二是阐明了人性的天然属性。
性恶论是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荀子性恶论的内容是什么?性恶
是不是葡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容?这些问题对于全面了解荀子的人性学说都是至为
重要的。
荀子十分强调人性本恶,他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
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
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同上)
&ldo;好利&rdo;、&ldo;疾恶&rdo;、&ldo;好声色&rdo;是人生而有之的,&ldo;从&rdo;之、&ldo;顺&rdo;之就会
出现争夺、犯分乱理,这就是荀子论证性恶的逻辑。
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一面,有&ldo;辞让&rdo;、&ldo;忠信&rdo;、&ldo;礼义文理&rdo;,但他认为
这些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的人为。他说: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劳而不敢求息,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
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
辞让则悖于惰性矣。(同上)
荀子所说的人性,是不是只有性恶的一面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内容呢?我们可
从《性恶》篇入手进行分析。
《性恶》篇突出地论述了性恶问题,但它并不止论述了人性恶的一面,它还论
述了人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如果说该篇前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论
性恶,那么后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侧重谈如何利用人性中的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
之具去克服人性中恶的一面。所以,《性恶》篇不止是论述人性恶,而是全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