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虽然讲性恶,但其目的和重心是在&ldo;伪&rdo;,是在突出礼义对于人的重要性。
荀子的&ldo;化性起伪&rdo;说,历来人们都认为存在着悖论:&ldo;人生来是坏蛋……假
使真是那样,那么善或礼义从何而出,那就苦于解答了。&rdo;[注]从上可知,此说的
大前提是错误的。荀子强调&ldo;人之性恶&rdo;,是说人生有恶的一面,并非说人性全恶。
荀子认为&ldo;凡以知,人之性也&rdo;,人性而有&ldo;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rdo;,圣人凭
着这种知性,可以化掉恶性而选择善。所以,礼义之善并非从恶性中产生,而是产
生于知性,是&ldo;知有所合&rdo;的结果。
三、明分使群
荀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又能支配自然界,使役万物,关键就在
于人有着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不同的特点,这种&ldo;人之所以为人者&rdo;、&ldo;人之异于
禽兽者&rdo;就是人&ldo;能群&rdo;而动物不能&ldo;群&rdo;。他说: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iddot;王制》)
人类的社会组织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荀子提出了&ldo;明分使群&rdo;说。荀子认为,
人之所以,能群&rdo;,&lso;是由于有&ldo;分&rdo;,&ldo;分&rdo;是&ldo;群&rdo;的基础。所以他说:&ldo;人
何以能群?曰:分。&rdo;(同上)在荀子看来,&ldo;分&rdo;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组织的
根本,他说:
……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
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同上)
反之,&ldo;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rdo;(同上)。
由此,荀子得出了&ldo;明分&rdo;才能&ldo;使群&rdo;的结论。他说: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
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国》)
&ldo;明分&rdo;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他说:&ldo;分何以能行?曰:义。&rdo;
(《荀子&iddot;王制》)认为&ldo;义&rdo;是&ldo;分&rdo;能实行的根据。又说:&ldo;分莫大于礼。&rdo;
(《荀子&iddot;非相》)礼是最大的&ldo;分&rdo;,所以荀子认为&ldo;明分使群&rdo;,不可少顷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