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竭力怂恿满洲贵族决策南征,并且大谈其江南民风脆弱,不难平定。第
三,事态的发展也为多尔衮等人决策提供了依据。自从五月间清军占领畿辅
以来,除了在七月间发生过大顺军由山西反攻,占领井陉县城以外,南京的
弘光政权龟缩于江淮以南,数十万大军割据自雄,鱼肉当地百姓,连大顺军
西撤后归属未定的畿辅南部(约相当今河北省南部)、山东、河南都没有采
取有力措施加以&ldo;收复&rdo;。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使多尔衮等清廷决策人认
定没有必要承认南明弘光朝廷,干脆以清代明,走统一全国之路。
七月二十八日,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
万春带了一封信给史可法,全文如下:
清摄政王致书于史老先生文几:予向在沈阳,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
破贼,与都人士相接,识介弟(指史可法堂弟史可程)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权
致衷绪,未审何时得达。比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
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平西王吴三
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爱整貔
貅,驱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
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
秋毫无犯。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
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弗审事机,聊慕虚名,
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
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
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揆诸情理,
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耶?夫闯贼但为明朝祟耳,未尝得罪
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劲敌。
予将简西行之锐,转旆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夫以中华全力受制潢池,而
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矣。予闻君子爱人以德,细人则以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