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情绪心理学书籍 > 第四节 比较转移(第1页)

第四节 比较转移(第1页)

平衡你的欲望,不要让它成导火索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人们普遍具有攀比心理与无穷的欲望,这种心理与欲望既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各种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朋友见面,免不了说到工资、职位、住房,谁工资高,谁官职大,谁住上了庭院式住宅。很多人这样一比之后,总会在心头平添几多烦恼。

心理学家组织一批受试者造句。第一次规定以“我希望”为开头造句。比如,“我希望我能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富有的人”、“我希望我能接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我希望我一夜成名,红遍全国”。然后,心理学家要求这些受试者再以“还好我不是”为开头造句。比如,“还好我没有经历地震灾难”、“还好我没有肢体残缺”“还好我不是绝症患者”等。调查结果显示:同样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后,心情都会变得比较差;而完成“还好我不是”的造句后,心情则变得格外得好。

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望是痛苦的渊蔽”,无节制的欲望与不知足的攀比会遮住人们发现现在生活状态之美的眼睛,疏于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与快乐,过度追求不切实切的、或者说自己无能力争取到的财富与幸福,从而陷入各种不良情绪之中。

在当今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得失心过重,常常会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小失误而感到无能、沮丧和自责,久之产生焦虑、害怕、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对自己施加过度的压力和自我责怪,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有一种与他人攀比的心理,这种失误、不够完美等打击了他们的这种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了各种情绪问题。

因此,从不良情绪中解脱与转移出来,最重要的还在于学会一种本领——比较转移法。这种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平衡法与养生怡情法,历来为中外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所倡导。它既是一种可习而得之的本领,也是一种让你受益终生的人生智慧。

比较转移法的比较并非攀比。攀比虽属于比较范畴,但其属于贬义,是指眼睛向上看,心态不正的、以低比高的消极比较行为。而比较转移法中的比较则属于褒义,是指同等的或视点向下的积极比较行为。

以“比较转移法”来转移情绪的核心在于:无论你现在面临如何艰难的境地,无论你现在多么的痛苦,想想世上还有人比你更艰难、更痛苦。与他们相比,你已算幸运者,通过比较,人们能在痛苦等黑暗之中找到乐观之光。比如:

——与那些残疾人比较

——与那些比你更没有钱者比较

——与下岗工人及贫困农民相比

——与那些失去自由或疾病缠身者比较

——读一些有关悲惨人生的小说

——关注电视上有关不幸事件的报道

——倾听别人讲述自己的痛苦经验

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知足心态。常言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道满足的人可以长期保持快乐,一生都不会觉得羞辱;懂得廉耻的人可以马上停止,一生都不会觉得羞耻。可见,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以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知足心态去应对眼前的是是非非,得失宠辱,才会真正拥有了一份恬淡而豁达的心境。

《庄子》记载:古时有一位贤者叫许由,尧帝仰慕其名,想将天下让给他。许由对尧帝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说完便离去隐居了。许由的意思是说,凡事不必求多,只要一个或者够维持正常生活就行了。其实想想,确实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日三餐,一张床,便都可以活得轻松,过得自在。何必自寻烦恼?人生,最关键的就在于心态。知足常乐的心态绝对是心灵宁静的唯一办法。

法国一家杂志社每隔十年做一次有关于“你是否幸福”的调查。对比二十年的调查结果,奇怪的是二十年前有80%的法国人觉得自己幸福,在经济危机、失业降薪、流感肆虐的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80%的法国人觉得自己幸福。调查发现,仍感到幸福的法国人明智地将幸福的标准降低了,开始从基本生活的满足上寻找幸福,“依然每天能上班,没有失业,这挺好了。”“我爱我的家人,我们彼此理解,相互信任,没有比这再重要的了。”“我们已经很幸福了,还有比我们更不幸的人呢。”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没有不幸,就是幸福。”

可见,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和很多境况差于自己的人比一比,和过去状况更不好时的自己比一比,就能知足常乐。下面这首知足常乐诗,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如何获得心理的平衡与安宁:

人生原无病,患病皆自作。

想想疾病苦,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

想想生活苦,平安即时福。

想想乱世苦,安逸即是福。

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莫叹自己命不好,还有他人命更薄;为非作歹内疚苦,多愁多虑病来磨;

为人在世一生中,无病无灾应知足;烦恼只为想不开,忧愁都因看不破。

本是长寿人,自作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心常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