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相互矛盾的感觉”下午喝茶聊天时,万老师幽幽然地说了这句话。“比如说学佛,好像是故意要摒弃你的思考和判断,尤其是禅修,作为判断和逻辑的思维智力,仿佛是师父们坚决要求我们避免的。”
他望着天花板,仿佛自言自语:“但是,又说成佛是智慧的成就,这两个要求,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一听,意识到一个问题:“也许,你所说的智力与佛所说的智慧,是有区别的吧?”
小胡说到:“智力与智慧的区别,我个人不好区别。因为我不知道佛所谓的智慧,定义究竟是什么。但如何理解智力,我还是有些理论的。”
当然,从世俗意义上讲,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理解,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是有话可说的。这成了下午我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有关对它的研究,可以说充满了人类的整个学术史。
智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磨炼发展出的能力?什么样的人智力更高?是大脑中充满了深奥知识的人,还是促使人们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的艺术家,亦或是写出让计算机打败人类棋手的算法的数学家?
无论是为了申请工作而进行智力测验,还是帮助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或只是简单地做填字游戏,我们都要用到智力。智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心理学教科书也充满了谬误与未解之谜。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终于掌握了有关智力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当研究者谈论智力时,他们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技能集合,包含逻辑能力、学习能力、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趣的是,某一种能力表现好的人在所有能力上都可能有好的表现。这些技能似乎反映了一个广泛的心理能力,是由智力构成因素(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中的普通因素决定的。
当然,人们在不同领域可能有特殊的强项。比如,一些人特别擅长解决数学问题,一些人有特别强大的语言能力或空间能力,等等。智力测试中,这些特殊因素占据了人们表现差异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普通因素决定的。“如果你抽样1000人,并且对他们进行智力测试,平均而言,在词汇测试中表现更好的人也会在反应速度测试上表现得更好。以此类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里奇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初,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主张多元智能,包括“身体动觉”“数理逻辑”和“音乐”等。然而,现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些类别反映了不同的能力、技能和个性品质的组合,不是所有的组合成分都与认知能力有关。同样,最近的研究表明,所谓的情绪智力——人们调节情绪、与他人形成关系的能力,也仅是普通智力和个性的混合物。
创造力也与普通因素有关。在智商达到120之前,创造力与普通因素有线性关系;但在智商超过120之后,也就是在被归类为高智商之后,这种线性关系就不存在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荣格说:“缺乏智力却拥有创造力,这仅是一个神话。你需要一定的智力,才能掌握产生创造力的原始信息。”
那么普通因素的生物基础是什么?一个观点是,它反映了“心理能量”:在完成心理任务时,高智商者的大脑似乎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大脑神经元传导信号也更快。也就是说,聪明的大脑更有效。另一个观点是,聪明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记忆,因此可以在任何特定时刻保存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目前,普通因素与数学符号X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不确切知道它为什么会让某人脱颖而出,我们只知道它确实如此。
关于智力测验总有很多争议。例如,有人认为智力测验对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有偏见。事实上,研究者尽其所能确保智力测验是公平的、不带有文化偏见。另一种常见观点是,智力很难被测量。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受到一些批评,智力测验依然是最有效、最稳定的行为测试之一。”荣格说。
一个全面的智力测验大概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并且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实施。智力测验用于精确评估构成智力的各种认知技能,因此它由涵盖逻辑、词汇、心理过程速度、空间能力等方面的一系列子测试组成。短一点的智力测验,尽管仅仅测量了这些技能中的几种,但也能对某人的心理能力做出一个大概的评估。毕竟,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在某一类认知测量中得分高的人,相对而言在其他方面也做得不差。
然而,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动机。而且你也可以通过提前练习相似的题目,“有技巧地”参加智力测验,尽管这种练习平均只能让你增加4~5分。
智力测验的应用同样也受到怀疑。对利用智力测验来筛选应聘者的一个常见批评是,它只测试了认知技能的一个子集。比如,它无法明确测量创造力,也不测量个人品质,如可以反映可靠和努力程度的责任心,以及与其他员工交流的能力。实际上,招聘者很少仅仅测试智商,他们通常会用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考察,如让应聘者参加人格测试以及用来评估工作相关技能的实践活动,联系推荐人了解情况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学生在做智力测验时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更好的表现。这催生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脑训练产业。遗憾的是,其他研究者没能重复出“莫扎特效应”。有关计算机游戏改善心理表现的研究结果也令人喜忧参半。然而,有一种干预措施已经被重复证明是有效的: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起,挪威政府决定增加2
年义务教育,并逐步推进这一变革。研究者查看了挪威男子义务服兵役时的智商测试结果,发现额外的学校教育每年能使智商增加3。7。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里奇和他的同事发现,每增加一年额外的学校教育,智商就会增长1~5分。“这并不是说,如果让人们一直待在学校,他们都会成为超级天才。智商一定会在某个时段达到稳定。”里奇说,“但是考虑到现在学校教育的差异,教育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或许仅仅是阅读、学习算术和积累一般知识,就能训练在智力测验中所需的抽象思维能力。学校教育可能教会孩子们如何保持注意力,也可能发挥其他一些作用。
人们可能发现,讨论智力不那么令人舒服。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来影响它。这一观点削弱了社会平等性,有人甚至借此将智力测试与所谓的“优生学”联系起来。
不可掩盖的事实是,智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得来的。研究者发现,刚出生就被领养的孩子,他们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只有很低的相关性,与他们亲生父母的智商却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这一相关性会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强。
“对多数人来说,这很反常。”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普罗明说,“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各种偶然与环境的差异不断累积,产生重要影响,而基因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点作用。”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实际上,数以百计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人们智力间的差异,大约有50%来源于基因。
多年来搜寻特定智力基因的努力一无所获。近年来,基因研究越来越强大,找到了一些与智力有关的遗传物质。尽管单独来看,每个与智力有关的基因都只有很小的作用,但目前为止发现的500多个基因结合起来,其作用还是相当可观的。
基因重要,但它们并不决定命运。“基因给了我们蓝图,它设置了上限,但环境决定了在这个范围内人到底能发展到哪一步。”美国犹他谷大学的心理学家沃恩说。
以高度遗传的特质——身高为例。相较于营养缺乏的孩子,营养丰盛的孩子会长得更高,因为好的饮食能帮助他们实现基因给予的全部潜力。智力也是如此。童年期缺乏碘与低智商有关,在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一问题,就会提高人们的认知技能。防治寄生虫病和铅污染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其他环境因素对智商的影响没有这么明显。双生子研究表明,抛开虐待和忽视的情况,家庭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能力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普罗明因此认为,智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几乎无关。“一些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他说,“如孩子生病或诸如此类的事——即使如此,孩子们的发展往往也会回到基因决定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