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季青辰在青州城听到后,都开始怀疑:
赵端宁在宫里没有养宠妃,难不成他真是偏爱贾似道的俊美男色?
陈文昌和王世亮都知道这样的流言。难免一起失笑,笑完之后,她叹口气。
她如此匆忙离开西大营,去中都接了瓦娘子,以最快的速度到了青州城。
所有这些,不过就是为了防备这样最坏的结果。
反倒是季辰龙这几日也写了信给她,道:
“阿姐无须担心。李全在山东一带人望颇高,但出了山东,在宿州、徐州、以至汴梁等地,汉人大户和小民却都视之为土匪贼首。随驾北伐的朝廷官员对此事皆有耳闻。北伐虽然不得不招抚李全旧部。但江北之地,岂只有山东二十六州?”
更何况,李全确实是领了军,帮助金人攻打徐州城。
他是在攻战之中斩了他的首级。
……
楼云在京城里,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因为没有及时接妻子,比不上陈文昌就躲着不见人。
明明是陈文昌比不上他才对。
他反复推敲了奏表,再一次到了政事堂,和几位老大人商量着他奏表里的谋划。
甘老大人觉得这事他们拿不了主意,让他去见官家。
女官们的帽花有些泛旧。失了鲜艳,官家在延和殿上看奏表,很节俭地不用龙涎香。
他也很勤政地回复各地奏表,催问各路、各府县的春耕。
要保证秋收时的粮税。这样才能囤积下次北伐时的粮饷。
王世强也在殿上,禀告长江上的西南马政施行。
“楼卿的意思……”
赵端宁看完了奏表修改稿,几乎被楼云鼓动起来,马上就想准备第三次北伐。
但他毕竟是吃了一次亏的人,努力地冷静了下来。
“官家,臣以为。北伐还需要休养生息,但我朝按兵不动,也不能让金人有时间喘息。金国国主病倒之前,下旨让军械司建立新式工坊,在运河两岸架立吊装机。虽然远不及我朝的技艺精湛,但过上几年只怕就会不相上下。如此下去,两次北伐之功岂不是毁于一旦?”
赵端宁深以为然。
他这次兵败最叫他寝食不安的,不仅是深冬里十万禁军的冻饿而死。
还有御营随驾工坊里的工匠们被金军抢掳一空。
他们虽然不是明州工坊、太仓工坊这些私坊出身,但私坊的订单是官坊分出来的,金人只要抓到一批工匠,马上就能大量仿制新火器、新弩机。
还有唐坊传来的各种机械。
百年前靖康之变前,金人本来还是土老冒,看到火器就哇哇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