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是整个大唐医疗体系中最登峰造极的存在,一般要几百年才能诞生一个。
这样人的真正作用不仅是把某份技艺发挥到极致而已,他们真正的作用是能从无到有的为后代建立起一个体系,这才是这类人最珍贵的地方。
就好像是兵圣孙武,在后世兵家之人中,未必没有才能能够与孙武媲美的。
秦之白起,汉之韩信,唐之李靖,他们虽各有特长,就能力而言却伯仲之间,但能称呼叫做兵圣的到底只有孙武。
因为孙子兵法构筑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军事体系,谱写下了兵家准则。
而孙思邈在医学上的能力便拥有称圣的资格,可惜张仲景先拿着《伤寒杂病论》证道了,所以孙思邈没拿到医圣的名号,而是根据《千金要方》拿到了药王的名头。
但无论怎么说,这种拥有证道能力的人,如果愿意打造个医学体系,那这医学体系往后用个几百年基本上都绰绰有余,直到随着社会发展而淘汰掉。
在孙思邈答应后,李泰让刘神威稍稍留了一下,李泰让他选择几种快速补血止血的草药进行大规模种植。
同时提出用石膏固定柳条之类固定伤筋动骨者的想法,让刘神威去找几条狗来打断了腿看看能不接上。
为了医学的发展,也只能够辛苦这几只狗了。
刘神威感觉这多少还是有点搞头,听到李泰的话便打算去试一试。
而李泰开始重视起医疗方面的事,是因为今年哪怕自己相当重视的进行了开垦,但这第一波冬小麦,能有个一石收成自己就谢天谢地了。
毕竟再怎么样集约化与科技化,如果土壤肥力上不去,那自己也没什么办法。
而刚开垦出来的田地,除非用上现代化肥,否则就算喂了金坷垃,自己今年在粮食上也交不出足够好的成绩。
自己今年对农业上的目标,除了开垦更多新田以外,更多的是通过各种不同办法去类比出最适合在当地种田的选择,然后后年再来一场大推广。
到底是农业,想要验证一种农业方式好不好,肯定需要用一年的时间去测试。
只有真正看到收成如何,才能把优秀的农业方式推广开来。
因为这关乎百姓们的口粮,别人没亲眼见到你种植出来的粮食是怎么样的,一般上是很难会听从你的办法去改变耕种方式的。
但自己每年都需要拿出新东西,让李世民的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
自己想与李承乾争锋,靠得绝对不是别人口中说说的贤能,而是实打实的功勋。
这些功勋给了自己没太多意义,但这些功勋给了在自己手下真正干事的人,那这朝廷中,自己的政治团体会越来越强,这才是功勋的真正意义。
如果等到某天,李世民发现如果自己不立为太子,不接任他的地位,那自己的政治团体甚至会影响整个大唐的运转,换了别得皇帝,说不定自己就活不到下一集了。
但对李世民来说,这反而会让自己顺利的从他手中接过权利的权柄。
因为自己是他的儿子,是唐帝国未来最合适的接班人。
而在自己的农业学府真正的在本职上做出功勋,甚至形成真正的政治团体前,自己所需要的是让农业学府的主业继续韬光养晦的耕耘。
但其他副业却可以借机遇进行发展,毕竟只靠自己投入的话,那发展速度肯定有限。
而李泰瞄准的便是贞观三年的李靖率领大军讨伐突厥,想要去蹭一蹭这灭国功勋。
说实话,这次虽说大唐动用了十多万军队,甚至出动了军神李靖,但严格来说,朝廷上下谁都没有想到李靖能一战灭了东突厥,擒拿了颉利可汗,直接从战役到灭国。
一直以来大唐都是把突厥当做唐之匈奴来看的,双方都认为,至少会打上百年的时间。
毕竟突厥在鼎盛时期,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人口千万,自创突厥文,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华体系。
哪怕后来分裂成了东西突厥,东突厥依旧在背后操控隋唐战争,扶持了多路北方诸侯。
如果不是天降猛男李世民,硬是在东突厥陷入继承者内斗时,抓住宝贵窗口期,直接干掉一众北方诸侯,建立起完善了北方防御体系,不给突厥再次干涉的机会,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历史会如何。
同时,李世民在渭水河畔签下渭水之盟,就好像汉武帝经历了甘泉宫之变,从那时候开始,李世民就在暗搓搓的算计着突厥,只是没想到颉利可汗居然被李靖一波就给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