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决战部署
原本飞往以色列的运输机群在东地中海上空突然转向,从安塔利亚湾进入土耳其,随后转为向东飞行,直奔迪亚巴克尔。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裴承毅并没感到惊讶,只是让参谋提醒袁晨皓,密切留意迪亚巴克尔方向上的美土联军动向,做好迎接美军第三支增援部队的准备工作。
杜奇威的这一轮调兵遣将并没超出裴承毅的预料。
随着第7步兵师“转投”北方战场,战场形势逐渐明朗,采取针对性行动前,裴承毅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在南方战场上有所取舍。
把原本计划派往以色列的第7步兵师派往迪亚巴克尔,足以表明杜奇威开始重视北方战线上的巨大漏洞,以及对安卡拉的高度担忧。虽然无法断定杜奇威会不会在北方战线上发起主动进攻,但是从这一调整可以断定,稳住北方战线之前,杜奇威不会在南方战线上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也就是说,短期内,双方都把主力放在了北方战场上。
对裴承毅来说,这是件好事。
随着杜奇威把重点放到北方战场,在2个战斗单位的支持下,苏劲辉负责的南方战线不会遇到太大的挑战。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无疑更希望在北方战线上进行决战。原因很简单,在不愿意卷入更多国家的情况下,叙利亚大马士革南面的沙漠过于狭窄,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甚至无法让太多的部队展开,也就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虽然土耳其南部地区地形复杂、山路崎岖,不适合装甲部队活动,但是在不依靠地面进攻的情况下,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崇山峻岭反而是共和国军队的理想战场。
在必须要速战速决的情况下,就得放开部队的手脚。
收到美军第7步兵师到达迪亚巴克尔的消息后,裴承毅召开了网络视频会议,让包括两位前线指挥官与6位战斗单位指挥官在内的主要将领,以及协助作战的各军兵种将领参加了会议。
话题只有一个,即杜奇威打算在北面干什么。
因为参会人员都非常了解裴承毅的指挥风格,知道他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肯定是在为决战做准备,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裴承毅,就连袁晨皓与苏劲辉都以听为主,很少发表意见。
裴承毅也没有积极征求他人的意见。
提到第7步兵师到达迪亚巴克尔之后,裴承毅就对杜奇威的这一部署做了分析。
在他看来,美军把最擅长打防御战的步兵师派往迪亚巴克尔,肯定不是为了解救被围困在锡尔特的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而是为了填补从迪亚巴克尔到加济安泰普之间的巨大空隙,稳住长度接近300千米的战线。照此分析,第7步兵师到达迪亚巴克尔之后,除了主力部队会在东面布防、提防第十战斗单位之外,肯定会分出接近一半的作战部队,分别进驻锡韦雷克、马尔丁、维兰谢希尔、尚勒乌法尔、安德亚曼、尼济普与加济安泰普等大中城市与军事重镇,布设一道宽度在260千米左右、纵深在150千米左右,覆盖了托罗斯山脉以南的两河上游地区的大纵深防区。
裴承毅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将军都认为胜券在握了。
布设面积大约6万平方千米的防区,1个师的兵力肯定不够。虽然托罗斯山脉以南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坦,但是受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影响,该地区不但有交错的河流,还有阿塔图尔克水库、代韦盖吉迪水库等几座大型水库,加上该地区直接面向叙利亚,属于土耳其南部最南防御的地区,所以交通基础设施并不发达。保守估计,美军要想守住这片区域,至少需要投入3到4个师的兵力。
由此可以大致估算出,就算美国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再接再厉,以相同的速度运送其他作战部队,也需要大约1周才能把另外2个师送过来。因为战略运输机的出动率远不如战术运输机,在高强度飞行之后,必须进行全面检修,所以美军最多只能在1周之内向前线运送1个师,而且是第101突击师这样的“轻型师”(在美国陆军中,步兵师与装甲师都是重型师,只是后者多了一个装甲旅,前者者多了一个步兵旅)。要想空运2个师,美军至少得花上20天。如此一来,空运效率反而不如海运。从美国本土东海岸的港口出发,平均航行速度超过45节的快速运输船队只需要4天就能穿越北大西洋到达东地中海,并且在第5天把部队送到土耳其的港口。
军情局也提供了相关的情报。
除了第82战略师(标准的战略反应部队,也是轻型部队)还在美国本土的空军基地待命之外,其他几支主力部队,比如第10步兵师、第1步兵师(有名的大红一师)、第2步兵师、第1骑兵师,以及部分完成了动员的国民警卫队均以到达美国东海岸的港口,其中的第1步兵师与第1骑兵师已经在4日夜间搭乘第二支快速运输船队出发,预计在9日夜间到达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伦,最快能在11日夜间或者12日凌晨到达战场。第10步兵师与第2步兵师很可能在8日上午出发,在13日到达土耳其,最快在14日投入战斗。也就是说,美军能在1周之内以海运的方式投送4个重型师。如果算上通过空运投送的第82战略师或者第101突击师,则能在1周之内向前线投送5个师的兵力。再算上被困在锡尔特的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刚刚到达伊斯肯德伦的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以及正在陆续到达迪亚巴克尔的第7步兵师,只要杜奇威愿意,就能在土耳其战场上投入10个师的兵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足够强大的部队。
问题是,决战会拖到一周之后吗?
在参会的参谋看来,既然裴承毅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为决战做准备,就不会等到美军的增援部队到达之后再发起决战。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前线投入3支战斗单位,即将投入第4支战斗单位。按照1支战斗单位顶得上1个半美军重型师计算,未来2到4天之内,兵力优势仍然在共和国陆军的手中。只要合理利用4个战斗单位,不但能够歼灭锡尔特的2个美军师,还能打下迪亚巴克尔,改变战场态势,甚至迫使杜奇威放弃反击的想法,用增援部队来构筑新的防线。
出于这种考虑,除了袁晨皓之外,包括苏劲辉在内的众多将军都认为应该立即决战。
果真如此的话,裴承毅就不用召开这次会议了。
显然,袁晨皓更加了解裴承毅。
会议开始的时候,他就预感到,裴承毅召开会议的目的不是统一规划决战行动,因为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只有在裴承毅不满足歼灭3个美军师的时候,才会召集所有人开会,讨论作战行动。
说直接一点,裴承毅盯上了美军的增援部队。
当然,如此重大的事情,裴承毅不会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
介绍完情况后,裴承毅首先询问了南线的作战情况。
因为最先到达的第7步兵师去了迪亚巴克尔,所以美以联军的攻势有所缓和,在叙利亚陆军的配合下,傅卫民的第九战斗单位已经稳住了防线,还发动了几次战术反击,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因为防线上的压力不是很大,而且没有太好的大规模反击机会,所以苏劲辉没有让罗少鹏的第二战斗单位投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