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党风纯正万事兴 >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第2页)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第2页)

在“雅浦海战”之前,没人敢肯定这种剑走偏锋的设计思路没有错,能够给海军带来胜利。事实上,就连“秦”级的总设计师都认为这种极端设计思路会产生严重影响,不但会使战舰的作战使用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战舰的战斗力。

直到“雅浦海战”,这种极端设计思路才得到证实。

事实证明,兼顾各项战术性能的综合设计,让第51舰队的8艘“长滩”级主力舰变得异常脆弱,根本经不起战火考验,也就肩负不起主力舰的重任。

在第一主力舰队遭受打击的时候,第51舰队也遭到了第二轮炮击。

与集束子母弹发起的第一轮打击相比,由穿甲弹担纲的第二轮打击没有那么密集,却更加震撼。

从理论上讲,1枚穿甲弹就能瘫痪1艘主力舰,2到3枚穿甲弹就能击沉1艘主力舰。

虽然实战情况要比理论稍微差一点,比如在共和国海军测试穿甲弹威力的时候,就用了大约10枚穿甲弹才击沉了用来模仿“秦”级主力舰的靶舰,但是与测试不同的是,实战更加讲求效率,而且以瘫痪敌人为主,而不是以击沉敌人为主。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让敌舰瘫痪在海面上,总有办法击沉敌舰。

按照这一基本战术思想,炮击战术就非常明确了。

与100多年前的海上炮战相比,21世纪50年代的炮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多出了很多高科技手段。

从理论上讲,在不考虑制导炮弹的情况下,炮战打的就是概率。

当然,有的时候还得把运气包括进去。

总而言之,只要炮击密度足够大,就一定能够击中目标。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保证有足够大的炮击密度,所以在作战的时候,必须精确、合理的使用打击力量,提高炮弹的命中率。在100多年前,这一工作是由战舰上的枪炮长或者其他军官用最原始的计算工具来完成的,而在21世纪中叶,这一工作则交给了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由计算机算出最佳炮击方式。

虽然计算机的性能对炮击命中率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性能已经强大到能够指挥舰队作战的情况下,指挥几门电磁炮进行炮战,自然算不上是高难度的计算工作。

除去概率因素之后,对炮战影响最大的就是弹药性能。

当然,弹药性能指的不仅仅是炮弹的威力。相对而言,在炮弹的威力大到足以摧毁任何一种大型战舰的情况下,威力已经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将威力发挥出来,并且发挥到关键点上。

这就是炮弹的引信技术。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以21世纪中叶的科技水平,弹药引信根本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甚至与高科技沾不上边。

这么说没有错,可是如何正确使用却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就拿900千克级穿甲弹来说,这种下落时速度接近30马赫的炮弹,即便在遭到阻挡的情况下,也能在大约50毫秒内击穿1艘大型航母包括舰底在内的所有10多层甲板,落入海水之中。由此可以算出,如果不能在击中目标后的100毫秒内引爆,就算在海中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仍然能够对舰体造成损伤,也不会严重到让战舰丧失战斗力与航行能力。即便在战舰内部引爆,因为穿甲弹的装药量并不大,所以引爆位置对发挥穿甲弹的威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机库内引爆就不如在机舱内引爆、而在机舱内引爆又比不上在航空弹药舱内引爆。由此可见,要想做到一击毙命的话,就得在炮弹的引信上做文章,让炮弹能够在最佳位置引爆。

从充分利用弹药的角度出发,还得考虑在未击中目标的情况下,如何让炮弹对目标构成威胁。事实上,从作用原理来看,因为海水为液体,而液体的可压缩性非常差,是冲击波的理想介质,所以就算没有命中目标,而是在目标附近爆炸,也能够对目标产生破坏,而要使破坏效果最大化,就得把爆炸产生的能量集中在目标的方向上。

由上可见,一种先进的引信,绝对是炮弹威力的倍增器。

共和国海军的900千克级穿甲弹使用的就是一种“智能引信”,按照共和国海军公布的相关资料,这种专门为大口径电磁炮所配备的穿甲弹研制的引信具备场景感应能力,即能够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最佳的工作模式。如果从技术上分析的话,肯定没有多少人看得明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在对付航母、主力舰与巡洋舰这类排水量在20000吨以上的大型目标时,智能引信会让炮弹在接近舰底、或者是在穿透了舰底的时候再引爆,即直接打击目标的水线以下部位,如果能够炸断目标的龙骨,就能一举击沉目标。在对付驱逐舰与护卫舰等小型目标、以及商船等结构强度很差的民用船舶的时候,智能引信会让炮弹在舰体内部爆炸,产生最大破坏效果,尽量杀伤战舰上的官兵,破坏船只内的物资。如果没有落到战舰上,而是落到了战舰附近的海面上,智能引信则会选择聚能爆炸模式,即通过控制战斗部装药的引爆顺序,使爆炸产生的能量朝向战舰,而不是朝向大海。

当然,不管有多好的引信,也得先让炮弹击中目标、至少得让炮弹落在目标附近才能发挥作用。

第一主力舰队持续了1分钟的第二轮炮击,算得上是这场海战中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轮炮击中,每艘“秦”级主力舰上的6门大口径电磁炮都以最快速度投射了30枚900千克级穿甲弹,而且每一枚穿甲弹的弹道都做了特别设定。因为电磁炮是垂直发射,炮弹是在飞行途中,即离开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之后,再由弹载计算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控制姿态发动机来调整炮弹的飞行弹道,并且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对弹道进行精确度更高的第二次修正。所以炮弹在发射的时候,是不会存在角度偏差的,而且弹道修正数据都是在发射的时候,即炮弹通过位于炮口的电磁感应线圈的时候,由火控计算机以电磁感应的方式写入弹载计算机。

由此可见,900千克级穿甲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

事实上,没有一种大口径电磁炮的炮弹是纯粹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问题是,这些采用了弹道修正技术的炮弹在弹道末段,即再入大气层之后,都放弃了制导手段,以避免遭到敌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影响。也就是说,采用了弹道修正技术的弹药只能适当的缩小炮弹的撒布范围,而不可能做到精确打击,更不可能根据目标的运动情况来调整弹道,打击移动目标的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由前面提到的可以得知,在第二轮打击中,每艘“秦”级主力舰均向目标投射了180枚炮弹。

这些炮弹的命中率到底有多高呢?

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1点45分左右,第51舰队的8艘主力舰遭到第二轮炮火打击,在接下来的大约1分钟之内,8艘主力舰总共被击中14次、另外还有大约22次近失弹对战舰造成了损伤。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主力舰队8艘“秦”级主力舰第二轮炮击的命中率不到1%,即便算上近失弹也只有2。5%。

毫无疑问,这个命中率不但算不上高,还算得上是非常低。

正是如此,在遭到第二轮炮击之后,第51舰队的8艘主力舰不但没有1艘战沉,还没有1艘丧失航行能力,仍然在向南转向。

受此影响,第一主力舰队的8艘“秦”级主力舰才进行了第三轮炮击。

与第二轮炮击相比,这次开火时间仅有30秒。因为距离第二轮炮击过近,电磁炮的加速器还没有完全冷却,所以无法达到最大射速,只能以1分钟30枚的速度投射炮弹,即枚搜战舰向目标投射90枚穿甲弹。

相对而言,第三轮炮击的结果反而要理想一些。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这轮炮击中,8艘“长滩”级主力舰总共挨了11枚炮弹,即平均命中率达到了1。5%以上,大约是第二轮炮击的2倍,算上近失弹的华,平均命中率则在4%左右。

当然,第三轮炮击的命中率能够提高,与8艘“长滩”级主力舰遭到重创,不但航行速度一下降到12节以内、连转向机动都变得不太灵活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二轮炮击取得的战果,也就不会有第三轮炮击的结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