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
子&iddot;告子上》)
生存可谓人最大的欲望之一,但和义相比,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为什么呢?因为义就是人生最高的价值原则,背义就是人生最大的可耻。
如何把人们本性的善端扩充发展为完美的善,把道德原则变成人们自觉的道德
行动呢?孟子有他一整套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本于其性善论,
其方法具有向内求的特点,其理想是成圣成贤,因此,可称之为内全之道。
孟子的内圣之道有如下内容:
第一是存心,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心而不失掉。他说: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
&iddot;离娄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孟子&iddot;告子上》)
所谓&ldo;放心&rdo;,义与&ldo;存心&rdo;相对,指忘掉或失掉了本性中固有的善心。孟子
认为,道德修养,不但要&ldo;存心&rdo;,更要&ldo;求其放心&rdo;。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内容,
归根结底,就是要将失去的良心找回来。
如何&ldo;存心&rdo;、&ldo;求其放心&rdo;呢?孟子又提出了&ldo;思诚&rdo;、&ldo;自反&rdo;的方法。
他认为,要&ldo;信于友&rdo;、&ldo;获于上&rdo;,就得从&ldo;悦于亲&rdo;做起。而&ldo;悦于亲&rdo;就得
&ldo;诚身有道&rdo;,真情实意地对待父母。要做到这一点。就得&ldo;明乎善&rdo;,具有良心
的自觉。只有这种具有良心自觉的&ldo;诚&rdo;,才能真正地&ldo;悦于亲&rdo;。这种&ldo;诚&rdo;,
既是指道德修养的态度,也是指道德修养所应达到的境界。所谓&ldo;反身&rdo;、&ldo;思&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