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化,
天道乃驯。&rdo;(同上)如果所循有碍于识道,就应当变革损益。因循的目的是为了
使道发挥神奇的效用;损益的目的是为了合乎时宜,顺应现实。能因能革,天道才
顺利地体现出来。自然是无为,因革是有为,扬雄说:&ldo;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时,物失其基;因
之匪理,物丧其纪。&rdo;因循和变革是事物生长、成就的条件,这分明是有为;但因
革又必须得时,这就是体自然,这又是无为。扬雄用&ldo;循&rdo;和&ldo;体&rdo;将道家的自然
无为和儒家的极积有为结合起来了,更准确地说是在儒学有为中加入了道家自然的
内容。
其次谈&ldo;物极必反&rdo;,老子指出差别来源于对待,对立的双方可互相转化;庄
子则否认差别,妄图取消对待以达到事物的齐一;儒则不然,认为差别出于自然,
反对&ldo;不揣其本而齐其末&rdo;的作法,主张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扬雄继承了老子&ldo;物
极必反&rdo;的观点,同时也继承了《周易》&ldo;履霜坚冰至&rdo;的条件转化论,认为相对
待的事物可以转化,但必须是有条件的。他说:&ldo;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天日回行,
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rdo;(《太玄&iddot;玄扌离》)
又说:&ldo;天地相对,日月相刿(会),山川相流,轻重相浮,阴阳相续。&rdo;(同上
书《玄告》)这里承认对立面的转化。接着他又说:&ldo;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
阳不牙(芽),极寒生热,极热生寒,信(伸)道致诎(屈),诎道致信。&rdo;(同
上书《玄扌离》)又说:&ldo;盛则入衰,穷则更生,有实有虚,流止无常。&rdo;(同上)
又说。&ldo;极盛不救,天道反也&rdo;(同上书《玄测》)指出转化的条件是&ldo;极&rdo;是
&ldo;盛&rdo;,是事物发展推到了突破稳定性的极限之时。这与庄子不讲条件不分场合的
随意转化、主观齐一要现实得多,也要合乎客观实际得多,同时也对先秦儒家处于
萌芽状态的条件转化说作了更生动的说明和论证。
再次谈扬雄的玄学体系。如前所述,《太玄》是他妙极天文历数知识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