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没有儒生的这些工作,礼义废弛,纲常涣散,秩序混乱,农民缺乏耕地的安定环
境,战士没有从征的物质条件,纵然有耕战之士也无所用其武艺了。正如齐景公所
感慨的&ldo;若君不君,臣不臣,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之哉&rdo;!
其次,儒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王充说:&ldo;儒生不为非而文吏好为奸者,文
吏少道德而儒生多仁义也。&rdo;儒生习经典,修大道,&ldo;被服圣教,日夜讽诵,得圣
人之操&rdo;,有仁义为准绳,有道德为约束,行身处事,率由道轨。在上下级关系中,
&ldo;儒生学大义,以道事将(官长),不可则止,有大臣之志;以经(经典)勉(努
力)为公正之操,敢言者也。&rdo;(《量知》)他们正直对上,公正处事,能言敢谏,
不搞阴谋诡计。可是那些不是由经术进的文吏就恰恰相反:&ldo;文吏幼则笔墨,手习
而行,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
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收刮),处右则弄权,幸上(上级)则卖将(长官)。
一旦在位,鲜(华)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rdo;(《程材篇》)。与儒生形成
鲜的对比,文吏不闻仁义,但知舞文弄法,营私为己,趋炎赴势,卖将求荣;一旦
得势,峨冠利剑,耀武扬威;一旦受任方面,便兼并土地,侵渔细民……无所不用
其极,毫无廉耻可言!
其三,儒生在才能上也比文吏优异。在汉代,儒生往往因不习吏事,不晓簿书,
不被长官重视,因而沉沦下僚,仕屡不迁,世俗之人也因而瞧不起他们。王充认为
造成这现状的直接原因是&ldo;将&rdo;的无能:&ldo;儒生之下,文吏之高,本由不能之将&rdo;。
相反儒生不仅不比文吏能力差,而且还比文吏优异。很简单:&ldo;儒生能为文吏之事,
文吏不能立儒生之学&rdo;。儒生治经义,究大道,通圣意,与只知考簿书,知民事的
循文之吏相比固已自见高低了。况且&ldo;吏事易知,而经学难见&rdo;,能治一经的儒生,
让他去治一个部门的事情,旬月之间即可学会;相反治一个部门的文吏,让他去治
一经,就是给他一年时间也办不到。这好比&ldo;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一(
《程材》)。
儒生在事业、道德、才能等方面都比文吏优异和高尚,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