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方源渐渐觉得,他有点吃力,似乎连那条街都过不去。
他开始跟不上了,一开始上课时还能听个大概,渐渐就演变为&ldo;好像确实是这样&rdo;,再往后就变成了&ldo;似懂非懂&rdo;,最后发展到&ldo;是这样吗?&rdo;
方源有时连老师的讲课都跟不上,课本也成了半纸天书。
杨睦见方源那么辛苦,便在每天下午放学吃完饭后,早早写完作业,把作业提供给方源参考。
方源看不太懂杨睦的解题方式,杨睦便会耐心教他解法,只可惜方源听得吃力,又不忍心耽误杨睦的时间,就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先把杨睦的作业抄了,准备回家花更多的时间自己琢磨。
然而他往往琢磨不出来,只能灰溜溜地把抄来的作业应付式地交上去。
久而久之,方源得出了结论‐‐他真的不是学高中数学的这块料,从生理上便是如此。别人一听就大彻大悟的东西,他翻来覆去都不明白。
由于数学拖着他的后腿,他的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下,要不是有文科撑腰,他就得垫底了。但是在文科实验班这个制高点上,大家的文科你追我赶,他超不了其他人太多分。
他还没有认命,虽然将来到首都念大学,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一本至三本都叫大学,但他不想灰溜溜地过江去。
所以他还在咬着牙强撑。
就算是这样,方源也不忘抽出时间教杨睦语文和历史。杨睦的成绩整体比方源好得多,但是身在文科重点班的杨睦,语文和历史却是弱项。
杨睦是个小问号,他的疑问很多,方源给杨睦讲题的时间,比杨睦给方源讲数学的时间还长。毕竟文科题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有各种千变万化的套路,既需要死记硬背,又需要灵活运用。
方源觉得比起扶不上树的他,杨睦的文科还可以挽救一下。
方源给杨睦总结了一大堆常见的题目,每次一讲就是长篇大论。
有一天方源甚至梦到历史老师在高呼&ldo;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rdo;。
原因很简单,杨睦学来学去,只会近现代史前边的这一课。
方源为杨睦操碎了心,有时简直心累到不行。
但是幸好,杨睦还是在缓慢地进步着。
在学习之余,杨睦与方源不同,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一闲下来,杨睦就打开手机下载歌曲。
他涉猎的主要是欧美日韩歌曲,中文歌很少听。
杨睦经常在外出时,把手机留给方源,邀请方源听。
对于方源而言,这些歌曲属于新奇事物,他对那些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星实在是没有别的想法。
在杨睦的熏陶下,方源听久了也觉得挺好听的。
然而杨睦的爱好很快变成了摇滚乐,方源的耳朵太灵敏,有些扛不住,但他还是勉强继续听着,因为他认为还没到对杨睦说&ldo;谢谢,我觉得不好听,不用给我听了&rdo;的地步。
毕竟他与杨睦的共同语言本来就少,他不想再继续让这些共同语言减少下去。
某天,杨睦不在座位上,方源则摆弄杨睦的手机玩儿。
结果那位&ldo;大副&rdo;打来了电话,方源跑出教室张望,没见着杨睦,也就没接电话。
过了两分钟,杨睦的手机又响了。
方源无奈地接听,开口就说:&ldo;杨睦不……&rdo;
&ldo;方圆圆&rdo;沈雁鸣抢在方源把话说完之前,就打起了招呼。
这声音一响起,方源的眉毛一下子抽筋似的跳得老高:&ldo;你叫我也没用,我都说了杨睦不在。&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