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胡雪岩故居门票预约 > 第57章(第1页)

第57章(第1页)

由于阜康钱庄创设以后,预计是要用湖州府和乌程县解省的公款,作为资本,这与钱谷师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胡雪岩对杨用之,特别笼络。杨用之赋性忠厚老实,是最容易对付的人,以胡雪岩的手腕,把他摆布得服服帖帖,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凡是忠厚老实的人,都喜欢别人向他请教,而他自己亦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地语言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地,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杨用之的本事不怎么好,但以他的性格随和,所以交游甚广,加以遇着胡雪岩,不知不觉地提起了谈兴,讲了许多时人的轶闻,最后谈到湖州府的人物,他提起一个人叫钱江,问王有龄认不认识?

&ldo;我听说过他,是湖州府长兴县人,曾跟我们福建的林文忠公,一起遣戍伊犁,由此出名。听说他是个奇士。想来林文忠公所赏识的人物,总不会错的。&rdo;王有龄问道:&ldo;怎么老夫子忽然提到这个人,莫非有他的新闻?&rdo;

&ldo;也好说是新闻。不过这条新闻,与各州县利害关系甚大,还不知道朝廷的主张如何?&rdo;

&ldo;喔,要请教。&rdo;

&ldo;这要从一位达官谈起,雷以諴其人,东翁总知道?&rdo;

&ldo;知道。&rdo;王有龄说,&ldo;此公湖北人,以左副御史会同河道总督巡视黄河口岸。前些日子看邸抄,说他自请讨贼,现在募了一万人,驻军江北高邮,扼守扬州东南,很打了几场胜仗。&rdo;

&ldo;是的,钱江就在他幕府里。&rdo;杨用之说,&ldo;有兵无饷,仗是打不下去的,朝廷的宗旨,反正只要你能募兵筹饷,自己去想办法,无不赞成的。听说钱江现在为雷军划一策,在水陆要冲,设局设卡,凡行商经过,看他所带货物,估价抽税,大致千取其一,称为&lso;厘捐&rso;,除了行商,当地店铺亦照此抽税。收入颇为可观,听说各省都有仿照的意思。只是此法病商,朝廷或者不许。&rdo;

杨用之所谈的新闻,以及认为在创议中的&ldo;厘捐&rdo;会&ldo;病商&rdo;的见解,恰好给了王有龄一个机会,聘用刑、钱两幕友,他跟胡雪岩曾仔细谈过,刑名是外行,非倚托秦寿门不可,所以先要考一考他的本事。钱谷则王有龄自

己就很精通,但幕友的传统,向来独立办事,不喜东家干涉,平和的还表面上有所敷衍,专断的根本就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设计,由他自己用感情来笼络杨用之,而王有龄则要拿点本事给他看看,这样双管齐下,让杨用之怀德畏威,把他收服,才能指挥如意。所以王有龄听了他的话,觉得不妨趁些机会,展示所学。

&ldo;&lso;病商&rso;恐未必!&rdo;他一开口就是辩驳语气,&ldo;本朝的赋税制度,异于前代,一遇用兵之时,必须另筹军费,以我看,开办&lso;厘捐&rso;,比较起来,还不失为利多害少的好办法。&rdo;

这笼统一句话,是做文章的一个&ldo;帽子&rdo;,王有龄既有炫耀之意,便得从头讲起。自古以来,国家岁收的主要项目,就是地了与钱粮,明朗未年不断&ldo;加派&rdo;,搞得民不聊生,庄稼人苦得要死,到最后只好弃地而逃,此为&ldo;流寇&rdo;猖獗,终以亡明的一大关键。

清兵入关,到圣祖平定三藩之乱,始得奠定国基。鉴于前朝之失,颁发&ldo;永不加赋&rdo;的诏令,此为清朝的一大仁政,亦为满族得以长主中原的一大凭借。后世诸帝,对圣祖的这个诏谕,信守不坠。此外国家岁收,还有关税、盐课两项,但地丁占岁收总额的三分之二,既有永不加赋的限制,则岁收就有了定额。风调雨顺、刀兵不起的太平岁月,固然可以支应,但一遇用兵,额外的军费负担,即无着落,倘或水旱年荒,一面要减免丁漕,一面要办赈济,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又如何应付?再如刀兵水旱一齐来,火上加油,两面发烧,更是件不得了的事。

&ldo;这有两个办法弥补,一靠平时蓄积。&rdo;王有龄从容议论:&ldo;虽然天子富有四海,国家收入与宫廷收入,还是有区分的。这个制度从汉朝就很完备了,&lso;大司农&rso;掌国家度支,&lso;少府&rso;管天子的私财。私财有余,国币不足,国家必乱。宋太祖平服十国,所得金银珍宝虽输于内府,但另行封存,称为&lso;封桩银&rso;。他的打算是积到相当数目,要把&lso;燕云十六州&rso;买回来。可惜徽宗不肖,以内府所积,用来起&lso;民岳&rso;,才有金兵入寇之事。前明更不必说,户部穷得要命,宫内蓄积如山,到最后,白白便宜了&lso;流寇&rso;。本朝就不同了,蓄只于国库而非内务府。&rdo;

接着王有龄便举了几个户部存银的数目,康熙四十八年到过五千万两,最后剩下八百万两,但雍正十三年的极力整顿,到乾隆即位时,库存到了前所未有的六千万两的巨数,以后乾隆四十六年,到过七千万两。但嘉庆以后就不行了,到道光朝更是每况愈下。

&ldo;先帝崩逝当时,户部存银八百万两,这三年来的数目不详。洪杨军兴以来,用财如流水,想来现在正是开国以来最穷的时候。&rdo;

这一番夹叙夹议的谈论,不但周、吴等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就是杨用之也觉得长了一番见闻。钱谷一道虽是他的专业,却只了解一隅之地的财政,朝廷大藏,十分隔膜,现在听王有龄讲得头头是道,心里便有这样一个想法:这位东翁,莫道他是捐班出身,肚子里着实有些货色。

他想到了王有龄的出身,王有龄恰好也要谈到捐班,&ldo;弥补国用不足,再有一个办法是靠捐纳的收入。&rdo;他说,&ldo;捐官的制度,起于汉朝,即所谓&lso;纳赀为郎&rso;。此后历代都有,但不如本朝的盛行。&rdo;

接着,王有龄便细谈清朝捐纳制度演变的经过,以及对中枢岁收的关系。

捐纳实缺虽由康熙为三藩之乱,筹措军费而起,但至雍正朝即成为&ldo;常例&rdo;,捐纳收入几为国家岁收的一部分,只是比例不大,平均总在百分之十五左右。

捐例之滥,始于嘉庆朝,它的收入常为岁收的一半,嘉庆七年那一年,更高达岁收总额百分之八十以上。

&ldo;捐例一滥,其弊不可胜言。&rdo;王有龄泰然说道,&ldo;我自己虽是捐班出身,但也实在叫我无法看得起捐班的。只要有钱,不管什么胸无点墨的人,都可以做官。做官既要先花本钱,那就跟做生意一样,一补上实缺,先要捞回本息。请问吏治如何澄清得来?&rdo;

&ldo;这也不可一概而论。&rdo;吴委员说,&ldo;赴试登进,自是正途,但&lso;场中莫论文&rso;,要靠&lso;一命、二运、三风水&rso;,所以怀才不遇的也多的是。捐例开了方便之门,让他们有个发挥机会,不致埋没人才,也是莫大功德之事。&rdo;

这是在暗中恭维王有龄,他当然听得懂,而且也不必客气,&ldo;象兄弟这种情形到底不多。&rdo;他说,&ldo;纵有一利,奈有百害何?如今为了军费,越发广开已滥的捐例,搞得满街是官,那还成何话说!&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