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澈身体一软,猛地扑到地上,浑身抽搐,背心上很快被汗水沁湿了一大片。
&ldo;好武艺!&rdo;李良辅也是个高手,如何不知道这一指地威力。青脸大汉这一指戳出去,竟是杨家枪的起手式凤点头,力度中平稳重,又犀利无比,即便这欧阳澈身上穿有铠甲,这一指也管叫他失去抵抗能力。
青面大汉目光中带着凶光,他缓缓地抽中河东军官特有的横刀,指着欧阳澈脖子上的那条突突跳出地大动脉,沉声问:&ldo;茂先公,杀不杀?&rdo;
看他抽出刀来,观礼台上的众文官都心中一惧,齐齐地颤了一下。
杨华高高举起手掌,良久才一笑:&ldo;算了,我同德明是老朋友了,怎能下此狠手?&rdo;
&ldo;是。&rdo;青面汉子收起横刀,恭敬地退到一边。
杨华一把将欧阳澈从地上提起来,笑道:&ldo;德明,先帝没有子嗣,兄终弟及。按照皇家的规矩,立嗣以嫡、以长,而后才以贤。王是嫡子,又是康王兄长,本应该承继大统。你也是个读书人,怎么连这简单的人伦君臣礼仪都不懂?你回去吧,对李相说,我天承朝才是赵宋正统,请李相休要自误。我与他情同父子,一旦兵戈相间,情何以堪?&rdo;
一说到兵戈相见,杨华加重语气:&ldo;我河东军吊民伐罪,若那赵构一意孤行,我当亲帅十万虎贲直下动静。&rdo;
欧阳澈:&ldo;茂先,你真不杀我?&rdo;
杨华冷笑:&ldo;你是使者,将来在战场相见,杨华手下绝不留情。&rdo;
说完话,他放开欧阳澈,大声对李良辅道;&ldo;李大人,我等去见天子吧。&rdo;
李良辅看了拓拔山岳一眼,心中暗自有些高兴。看来,天承朝和建炎朝的皇统之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最多三个月,一待秋收,两个阵营地宋人就会在河南大打出手。
河东军虽强,却也无暇西顾。
如此一来,自己这次来河东应该有一个让大夏皇帝和上层满意的结果。至少,可以逼他们承认西夏国所占领的陕北城池,承认以前宋金两国所签定地一系列和平条约,甚至还可以索要更多的岁币。
想到这里,李良辅甚至打算在回国之后,建议党项上层趁这个机会发兵关中,再干一票大的。
脸上的刀疤又开始发麻,李良辅伸手抓了几下,却怎么也搔不到痒处。
等阅兵部队整齐地开出城去,杨华这才带着百官和李良辅、拓拔山岳一众西夏使节进了皇宫。
城中百姓张灯结彩,庆贺新君登基,到处都是涌动地人头,看起来热闹非凡。在其中,拓拔山岳嗅出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太原百姓实在是太年轻了,大部分都是十六到四十岁的青壮,老人和妇女极少。而这些青壮一个个看起来都是肌肉发达,营养过剩的模样,显然是经过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见拓拔山岳满面疑惑,李良辅一笑,说:&ldo;山岳,别担心,太原饱经战乱,大量西军残余退入城中,各地流民也都来了,老弱妇孺也没办法在这样的战乱中生存下来,太原城中地青壮自然很多。
&ldo;不管怎么说,河东应该是我大夏国的好邻居,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如此。&rdo;李良辅下结论。
&ldo;可……我总觉得有些担心。&rdo;拓拔山岳微皱着眉头,心神好象有些恍惚。
赵楷地皇宫本是从前的太原知府衙门,看起来有些简陋。很多房屋还铺着麦草,围墙也有些裂痕。为了筹备新君登基,杨华特意命人将皇宫周围地两条街拆了,在地面上铺上青石板,如此一来,皇宫倒也显得庄严肃穆。
宫门有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太监带着一群内侍等在那里,因为太监没胡子,因此,这个内侍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孩子。而且,最令李良辅感到不可思议地是,他中还抱着一头雪白的波斯猫。
见众人走到宫门前,太监微微一笑,大剌剌地说:&ldo;依靠规矩,大家都把兵器交给咱家吧。&rdo;
众人都纷纷将手中的兵器递过去。
轮到杨华时,小太监一翻白眼:&ldo;陛下有旨,杨将军可带剑。&rdo;
&ldo;黄公公,你的猫不错。&rdo;杨华一挥袖子朝前走去。
&ldo;别想打我的主意。&rdo;小黄公公有些生气,跟屁虫一样追上去:&ldo;我但凡有什么好东西,你就叫小陀螺过来讨,你都是国公了,怎么老同我这个小黄门过不去,你好意思吗?&rdo;
&ldo;乱七八糟的!&rdo;李良辅不住摇头。河东军虽然军威雄壮,但其他地方看起来却很是古怪,有一种草台班子的味道,心中不禁又松了一口气------河东,不过是一个由军阀扶持的小朝廷而已,武强文弱,事行无度,不足为惧。
第四卷西望太行
第二百八十九章虚实
承皇帝的皇宫本由前太原知府衙门改建而成,厅堂现在又涌进去这么多文武百官,顿显得十分拥挤。
官员们都挤在一起交头接耳,皇帝继位没几天,新朝官员成分复杂,很多人都还是第一次认识,加上杨华本人又是军汉出生,为人放达,不是那么讲究礼仪。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于是,大家也都很随便。一进大厅,相互引见的,彼此寒暄的,吵成一片。
李良辅心中好笑,他定睛朝御座上看去,却见上面坐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皮肤显得有些苍白,这大概就是天承皇帝赵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