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怪就怪蚊子。那大夏天的,树林里蚊子真不客气,隔着衣服都叮人。我们随意就拍,就打,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该有多么迷人?李老师是听着这声音,把我们找到了。”
毕竟是小孩子,还是图样图森破了。
“失败的科学观察,引来了道德惩罚。因为,这透镜是我们偷来的,学校的公共财产,当然得受处罚了。那一天晚上,我们俩罚站,不准坐下,靠墙站立,听李老师讲圣贤,讲道德。”
我笑到:“这总比打你们一顿要强吧?”
“还不如打一顿,当时痛一下,过后就解放了。你知道,他讲一段,就要我们当场谈感想,这思想的折磨,比啥不厉害?从那以后,算是怕了,李茅也对这外星人的事,只敢空想,不敢有所行动了。”
学生最怕考试,这种思想上的拷问,是最难受的。更何况,漫长的夜晚,昏昏欲睡的年青人,要谨慎应对老者的问题,生怕激怒对方,这种胆颤心惊的感觉,确实不好受。
我们拷问自己时,当最不喜欢的话题来临,我们可以按心理保护的原则,回避或者跳过。但他们做了错事,面对最尊敬最威严的拷问,肯定如同炼狱一般。
“庄哥,当李茅还在思想上沉迷于外星人的时候,我却在找他的思想毛病。我也总结了,迷信外星人的存在,与迷信鬼神,其实有相当多的共同点。”
所谓探索外星人的存在,一般来讲是科学家的事。如果把它跟迷信鬼神相联系,是不是有点牵强。
“第一,动机相同。凡是人们理解不了,或者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你可以推给鬼神,也可以推给外星人,对不对?”
小苟这一问,确实很关键。不管是鬼神还是外星人,都是人们解释未知世界的一个办法。面对未知,反正我给了个答案,至于信不信,那是你的事。
“第二,无法验证。所有关于鬼神或者外星人的事,都无法验证,因为人们抓不住它们,没有实证。既不能证明是对的,也不能证明是错的,对不对?”
当然,无法证伪的东西,就没逻辑,就没有科学精神。
“第三,全凭想象。比如,有人声称,百慕大三角洲的海难和空难,是因为外星人造成的。但你也可以说是妖怪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因和结果组成不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中间缺失的部分,全凭人们的推测和想象,对不对?”
他所说的三个共同点,我都承认。按这个思路来考虑,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与相信鬼神的存在,都属于迷信。
小苟说到:“既然李茅无法排除外星人的存在,那么,我怎么能够轻易排除鬼神的存在呢?”
是啊,无法证伪的东西,是无法排除的。但到这里,我发现了小苟思维中的倾向。比如遇到这种问题,我会这样想。假如我无法证明鬼神的存在,我就当他不存在。但小苟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无法证明鬼神不存在,那他就当鬼神存在。
以上两种推断都不全对,也没全错。
这是一个伟大的问题,历代思想家都有自己的偏好。孔子本人在这个问题面前,也体现出比较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仿佛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子不语怪力乱神。另一方面,他又仿佛承认:祭神如神在。
想到这里,没法深入下去。小苟的问题打断了我:“庄哥,究竟哪种推断是可取的呢?”
“这是个好问题”我首先肯定小苟的追索之心,然后说到:“如果拒绝假设,就当外星人或者鬼神不存在,那么,人类就会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固步自封,人类探索的进步就没有了。如果过去相信外星人或者鬼神存在,就容易坠入迷信的深渊,胡乱解释世界”
“但是,话分两头说。从两个思路有利的方面来看,也很明显。不相信的人,靠谱,避免了人类的盲目。相信的人,进步,总是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揭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之迷。要说,最开始的科学想法,也算是没经证实迷信,只不过,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它而已。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开始的公式,只是他头脑中没经验证的一个数学推算结果,但几十年后,经过那次月食事件,才得到证实了。”
这个说法让小苟兴奋,因为他虽然有点迷信倾向,但科学训练的自省习惯,总会让他心有不安。经我这一说,他仿佛看到了迷信的积极意义,也对自己的想法多了一种安慰。
“庄哥,照这样看来,许多科学,是从迷信开始的?”
“准确地说,是从探索开始的。最开始的经历,总有点迷信的色彩。比如爱迪生试验灯泡的材料,他原来认为的九十九种材料,最开始试验的时候,莫不是抱着这恐怕是对的的想法,这就是迷信。只不过用试验排除了,最后试验到钨丝,才算正确,这才算是对了。但迷信与科学,还是根本不同的。”
“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在初始阶段,都是从猜测出发,得到一个结论。但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经得起反复证伪。迷信将一种推测当成当然的结论,无法证伪,这就是根本区别。当然,起点时有相同的地方,这倒没错。”
“庄哥,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对好奇心的理解。我记得我们学校曾经来过一个外国科学家,开讲座,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毕竟名校毕业,他能够在大学时,听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座,而我在大学时,差点被传销的讲师骗走。
“当他回答,是什么促使他对科学研究保持如此巨大的热情时,他回答:好奇心。单纯的好奇心,他说,据他了解,大多数科学家,在貌似枯燥的探索中,支撑他们继续的动力,最原始的心理驱动,就是好奇心。那么,庄哥,好奇心,也算是人类天性吗?”
我点点头:“如果天性是漫长进化而来的话,好奇心,是人类进步和探索的最大心理动力。”
“它为什么产生呢?”
“其实很简单,趋利避害的实践中,人们总是要寻找办法。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理解,如何选择。这种思维发达的产物,好奇心就成了人类的习惯。不要说原始人类的好奇心了,就是我们现代人,也看得出来。它是进化带来的产品,也深刻印入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我继续说到:“比如小孩子,他喜欢探索,从到处看到到处爬,总爱尝试去不同的地方,拿不同的物品,这就是好奇心。在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关键的零到三岁,这种经常犯错误的探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好奇心,会产生破坏力,比如打翻了盘子、摔了个跟头,但正是这旺盛的好奇心,驱使他不停地探索。让他将这种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他的智力水平才得以飞速进步,这就是好奇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小苟兴奋地谈起了他儿子的事,最烦最讨嫌的时候,连家里的狗都嫌他,因为精力太旺盛,破坏性太强了。
“庄哥,你这个破坏性表现了创造性,让我太好受了。我那儿子,就是烦,特别是两三岁时,到处跑,人都跟不上他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