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曾国藩身后没什么积累了。
五
之所以拒绝将小金库余款和多余的养廉留给家人,是因为曾国藩从青年时代起就打定主意&ldo;不靠做官发财&rdo;,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ldo;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rdo;
在个人生活上,只有一项,曾国藩比较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在给曾纪泽的信中,接&ldo;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rdo;的下一句是&ldo;惟书籍尚思买耳&rdo;。
一方面是自己嗜书如命,另一方面,曾国藩愿意把书作为遗产,传给子孙后代。他对曾纪泽说,&ldo;买书不可不多&rdo;。
曾国藩一直不同意家中大兴土木,&ldo;造房起屋&rdo;,但是在曾国藩生前,他的兄弟和儿子却在家乡给他造了一座所费不赀的藏书楼。
那是在同治五年,曾国藩打算辞官回家。在此之前,黄金堂故居前的池塘里连年淹死人,欧阳夫人以为此地不吉利。曾国藩遂命纪泽在富修理另一处旧宅,以备告老后定居。他要求曾纪泽节俭行事,尽量低调:&ldo;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但挂宫太保第一匾而已。&rdo;
纪泽打算在宅中兴建一座藏书楼,曾国藩欣然同意:&ldo;家中造楼藏书,本系应办之事。&rdo;
到了同治六年旧宅修好,曾纪泽向他汇报,说花了七千串铜钱。曾国藩一听,远远超出他的计划,大为恼火。二月十三日他写信责备曾纪泽和参与其事的曾国潢说:
富修理旧屋,何以花钱至七千串之多?即新造一屋,亦不应费钱许多。余生平以大官之家买田起屋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尔行之。澄叔诸事皆能体我之心,独用财太奢与我意大不相合。凡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
在日记中,他也大为抱怨:&ldo;是日接澄弟(指曾国潢)信,余家起造书房七间,而用钱至三千余串之多,彭芳六办事,实太荒唐,深可叹恨。&rdo;他甚至于提出要负责修楼的彭芳六、科二赔偿。可见此事如何出乎他意料之外。
接到曾国藩的信后,曾国潢不慌不忙,回信加以解释。他说,花钱如此之多,是为了让藏书楼坚固永久:
富厚堂造书屋七间,芳六、科二毫不荒唐半点,盖以地基昔系涝田,石脚砌丈余而后平土面,此中工间已占千余串:通体用青砖,料木多杉树,尤非可以寻常计算也……
曾国潢深知,曾国藩别处都可节俭,唯于藏书舍得花钱。所以讲清楚这些钱是怎么用的,曾国藩肯定能理解。今天我们参观曾国藩这座故居中的藏书楼,会发现其设计和建造确乎有别于宅内其他建筑。虽然贵为侯府,但是富厚堂中的大部分建筑或外包青砖,内用土坯,或者前脸用青砖,其他部分用土坯,比土财主还俭省。只有这座藏书楼舍得血本,一楼外走廊全以花岗岩石为柱,以防白蚁;一至三楼通体用青砖,都修有专用上下书籍的通道。二楼四周有外走廊,可以晒书;书室全辟在三楼。整个藏书楼所用木料都是上好杉木。藏书楼高度均超过邻室,地处南端,顶层四周均开设窗户,四面通风,可避免藏书霉变腐败之弊。和宅内其他建筑比起来,这座藏书楼确乎别具匠心,花费了曾氏叔侄不少心力。
果然,经曾国潢这样一番解释,曾国藩也不再批评了。这座藏书楼也成了曾国藩留下的唯一&ldo;豪华建筑&rdo;。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江南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虽远不及苏浙&ldo;铁琴铜剑楼&rdo;、&ldo;天一阁&rdo;等有名,其规模则早已过之。只不过曾国藩告老还乡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因此到死也没能亲眼见到这座藏书楼。
第六节身后事:没有&ldo;富二代&rdo;
前面我们说过,对于自己身后的打算,曾国藩早有打算。他说,存在江宁布政使衙门的一万多两养廉银,&ldo;余罢官后或取作终老之资,已极丰裕矣&rdo;。
然而这笔他自以为&ldo;极丰裕&rdo;的养老钱,后来连办他的丧事都不充裕。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下午五点,曾国藩结束办公后,到总督府西花园散步。走着走着,突然脚步不稳。原来是突发脑溢血,一个小时之后曾国藩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曾国藩生前曾留下遗嘱,嘱咐孩子们给自己办丧事时不可收礼:&ldo;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rdo;
然而,一品大员、中兴元老的丧事,毕竟要办得体面风光一些,花费怎么能少。曾国藩留下家产如此之少,&ldo;仕宦三十余年,囊橐萧然。薄海妇孺莫不共见之而共信之&rdo;。如果动用曾国藩的遗产,曾氏后人的生活显然就要受影响。所以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此项遗嘱,因为&ldo;哲人既萎,身后应办之事实非巨万可以了&rdo;。所以,&ldo;此次大事,所费不訾,受赙与否,知吾侄必有至当之衡。交谊非至厚者,自以固却为是,然如少泉中堂,筱泉制府,昌岐军门之类,似亦可以酌受。外此如恩情有似此三人者,亦当以类推之&rdo;。
不过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他坚持&ldo;不受奠分,百事皆从撙节&rdo;。曾国藩生平积蓄,在丧事上花去了大半。
曾国藩去世之后,曾家断绝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曾国藩故后五年,其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缺钱医治,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左宗棠念及旧情及乡谊,以三百金赠之,并写信告诉家中说:&ldo;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