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叫什么?”
狄利低声地问了出来,他有点狼狈地吸了下鼻子。
他心潮澎湃,那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波动。
不光是因为这首贝斯曲,还因着演绎这首曲子时,乐手所透出的才华和天赋。
不是技巧,而是乐感,是对音乐的理解,对每一个音符的细腻处理。
尤其是乐曲中间有两个乐句,隐隐带着一种摇摆的韵味,还有精准的节奏切分,walkgbass的技巧,强调了二四拍,这是爵士乐的味道。
仿佛压抑过后陷入一场醉生梦死的堕落。
低音下坠到极致,黑色的灵魂,随着黑色的音符一起摇曳荡漾。
老实说,舞台上那位青年的演奏技巧,并不如国内顶尖乐队的贝斯手。
比如,京城有名的那位,没事儿就上热搜的,小伯顿。
但……
仅仅只是一支曲子,狄利就扭转了之前的一些看法,他的脑袋里有个声音在说,也许可以试试。
霎那间,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
爵士乐,需要的正是这种天赋和才华。
以及——
自由。
比刻板的、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自由,是sg。
它们来自于对音乐自信的掌控力。
同时,这首曲子也让他好奇,他从来都没有听过。
演绎名家的作品,必须有足够的阅历,足够的感悟力,也要有想象力,共情能力和同理心。
更要去研究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了解原创者的生平。
狄利不由开始想象,这支贝斯曲的原创作者,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音乐人呢?
他想,那位老师必然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贝斯大师,如果由作者本人来演绎,会是什么风格呢?
没有听到过原版未免太过遗憾。
狄利的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了很多国外知名贝斯大师的形象,而他们大多是更擅长布鲁斯和爵士乐的黑人,还有更擅长将bassle创作得更动听、花样更多的日本贝斯大师。
容修登台之前脱掉了西装,只有一件简单的白衬衫。
开了两颗扣,看上去简约而又随性。
可真正的内行人士都知道,正装的白衬衫反而是最为讲究的。
狄利望着青年的演奏,让他多次有冲动想起身走向舞台,到离他更近的位置上去欣赏这支曲子。
而他全神贯注在听音乐时,完全没有分析那种冲动心理源于何处。
只是全然沉浸在音乐当中。
这支悲伤沉重的曲子,令他想起,十年来背着萨克斯四处漂泊演出的日子。
令他想起,昔日多少的无奈与心酸,被层层剥削、克扣血汗钱的卖艺生涯。
他想起,他站在高档餐厅的舞台上卖力吹奏的日子。
四周的食客们全都在狂吃海喝,鼻间闻到诱人的饭菜香味,为了这场演出,他只吃了煎饼果子充饥,但根本没有人注意他吹奏的到底是什么狗屁的经典曲目。
如果那时候,青年给他演奏了这首曲子,他想,他听过之后一定会放声大哭。
……
不管是什么乐器,当音乐触动心灵,都有左右情绪的力量。
音乐是世间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