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高小文是新媳妇没去上工。
刘晓萍倒是上了几天,等小叔子一爬上她的炕,也不去了。
中午,易小秋刚下工回到知青点,就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喊她的名字。
“易小秋有你的信!”
还是那个邮差。
“谢谢!”易小秋把信接过来一看,是易家寄过来的,还有一封是季舒的。
这两封信来得也太巧了,两回都撞到了一起。
信差一咧嘴,露出八颗牙,“北京来的这封是昨天来的,汉市来的是今天早上到的。”
易小秋点点头,冲邮差一笑,“辛苦大哥啦!”
小伙子脸顿时一热,要不是皮肤太黑,肯定能看出来他脸上的红晕。
他有些慌乱地骑上二八大杠,“不用谢,我…先走了。”
易小秋目送邮差离开,心里感慨万千。
现在通讯不发达,两地离得远的话,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联系一回,这些信经过几千里的山山水水,万分珍贵。
虽然信是寄给原主的,可也令人动容。
幸好她来了。
信是易妈写的,一开头把易小秋给骂了一顿,说她不该寄那么多东西回来,嘱咐她一个人在外照顾好自己,家里什么都有,用不着她操心。
信封里附带着几张布票和三十块钱。
易小秋通过原主的记忆了解到,易妈一个月也就三十来块钱的工资,这是把她一个月的工资寄过来了啊!
且每个月都这么寄,这得有多疼孩子?
易家还有其他孩子呢!
按理说,既然易家这么疼孩子,应该不会让刚满十六岁女儿下乡,结果原主却偏偏下乡了。
原主下乡得原因在记忆里很模糊,她好像故意要忘掉似的,易小秋没有接收这部分记忆。
信是放在包裹里一块寄过来的,包裹里是两双尼龙线手套和两块油纸包着的两块老家特产芝麻月饼。
芝麻饼香脆香脆的,比盘子还大一圈,用料十足,看着这两块芝麻饼,易小秋眼睛顿时红了。
这不仅是原主家乡的特产,也是易小秋的家乡特产。
可惜她只在小时候吃过这种老式月饼,后来她在南方吃的都是广式的那种。
这种儿时的味道只存在她的记忆里。
她想起来穿书之前,她那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的亲生父母。
心里又酸又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