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秾穿过交错相通的田埂小路,往玉皇山脚下一块属于姜家的田地走去。
手里的黄豆种,她早已经作好打算,不需再多想。
于是一路走着,姜秾的思绪,就一路飘飞远荡……
……
此地是凤翔府辖下,太白县,温宁村。
村名取意&lso;温饱安宁&rso;,可见当初村人在取这名时,怀揣着的对生活怀美好也朴素的希冀。
温宁村还很年轻,满打满算不过也才五岁而已,那些对村民们来说残酷的记忆,还鲜明如初。
在温宁村的村头,有一条小河流经,即发源自秦岭主脊北麓、玉皇山北坡的姜水,它自山间潺潺而下,流经村头招呼过一声后,未做片刻停留,便又奔赴向远方的渭水。
姜水之于温宁村,就是生命之源。
六年前,关中大旱已有二年,朝廷又赈济不力,天灾人祸齐出,关中平原上一时饿殍遍野,百姓们纷纷离乡背井,四散逃荒。
在逃荒途中,若遇城池,或有水和树皮草根的荒野,难民们就会暂停逃徙。及至确认城池不会开城赈灾,水喝干、树皮草根啃完,才再次拖着身体离开,走向或死、或晚死的未来。
五年前,先后陆续有百来个逃荒的难民,偶然逃到玉皇山下。
然后这些难民们发现,姜水下流的干流早已干涸,可这上流源头处,却还有汩汩流水!
于是,便决定在此暂作停留。
这群难民停留下来后,喝姜水的水,进山里啃树皮嚼草根。但山中饿兽不少,难民从它们嘴下抢食,也作它们的食物,如此难民们死了些,也活下来不少。
活下来的或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熬到了大旱结束。
难民们经过一年多逃荒,大多家破人亡,家乡已经没有亲人在,且身无分文没有归乡的路资,没必要回去、也回不去了。
于是大旱结束后,他们便也没归乡,就在这玉皇山下的姜水河边,开荒建房定居下来,聚居而成温宁村。
就在玉皇山下,层层叠叠的梯田中央,伸出去一块较大的平地,二十几座黄泥蓬草房聚集搭建,互为帮衬,以抵御莽莽大山中的野兽,以及四处流窜的山匪贼寇。
如今的温宁村,一共有二十几户人家。
温宁村中的姜家,有一女儿姜浓,如今年方九岁。
算下来,在她三岁上时,就随爹娘一起离家逃荒了,四岁上来到温宁村。
在村里,与姜浓年龄相仿的孩子中,她是极少数亲生爹娘双全中的一个。
要知道在那样的逃荒里,妇女和幼童,属于存活艰难的那一类。与姜浓差不多大的孩子,不是他们亲娘,就是他们自己,死在了逃荒途中。又或者是全家人一起,俱都死了。
而残忍的是,大多孩子死后,连一身骨肉也不会剩下多少,易子而食,在逃荒时再寻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