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叶默秘宝之主 > 第50章(第1页)

第50章(第1页)

佛陀曾说:&ldo;阿难,其实我以前给弟子们讲经说法时,已经讲过类似的问题。你还记得么,我曾问过你们,信佛闻法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若用四大洲那么多的鲜花草木来供养佛法僧三宝,等四果圣人及辟支佛灭度后,又一一为他们建造大塔,用香花、幢幡、宝盖来供养,这样的功德大不大?&rdo;

阿难回答说:&ldo;是的,佛陀,您问过这样的话,我们当时回答,这样的功德是很大的。我记得您教导我们说,善男子和善女人这样供养,功德确实很大,不过,若等佛涅槃后,将佛的芥子般大的舍利子,装入庵摩勒果那么大的小塔,塔尖象针一样细小,露盘象酸枣叶大,佛的形像如麦粒大,以这样的佛舍利塔来供养三宝,其功德要胜过前面几百、几千、几千万倍!&rdo;

《金光明经》说:&ldo;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rdo;印光大师说:舍利,&ldo;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之表相耳&rdo;。所以,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在圆寂荼毗后,往往能在骨灰中筛出许多舍利。至于道力精深的高僧,他们的舍利,还会表现出种种神异现象。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佛陀说:&ldo;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命身。&rdo;可见舍利是留给众生做修行的见证,增加修行的信心,只要精进修行,就可以来去自由,走出六道轮回。印光大师说舍利的灵异现象,乃是&ldo;佛菩萨欲令一切见闻者,深植善根,特为示现&rdo;。

&ldo;灵异现象?&rdo;jane对这个有些疑问,其实轮回也正想问。

&ldo;哦,关于舍利的灵异现象并不足信,你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简要说说。佛教史载:吴孙权时,康僧会与弟子们,虔诚祈求,竟然于空瓶中发见舍利子。西晋慧达(俗名刘萨何)虔诚祈求,舍利与塔从地涌出来。这说明,舍利子是可以至诚感得的;而且,它还可以生长。明初,西藏宗喀巴大师‐‐黄教的创立者,晚年落下了一颗牙齿,交与大弟子保藏。后来问起,弟子是作为舍利而恭敬供养着。拿回来看,牙根上长满了舍利子。当时,取下舍利子,分给弟子们供养。而此牙齿,在恭敬供养中,经常生长微粒的舍利子,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事发生在台北,前司法院长居正,生前供奉舍利子五颗。死后,移供中正路的善导寺。后来,发见舍利子已增为十颗。&rdo;

&ldo;哈哈不可思议吧?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不过却大大增加了舍利的神秘。&rdo;陈爷笑了起来。

确实很诡异,jane尚未听完就感觉浑身发冷,不禁打了个哆嗦。轮回知道她是害怕了,便用眼神安慰着她。陈爷仿佛也觉察到女孩的不安,于是顿了一会,顺便嚼了块茶点。

&ldo;释迦牟尼的4颗佛牙舍利,一颗被供奉于天宫,人间供奉的有3颗;而佛指骨舍利世间仅存1颗,对,就是刚才你们在照片上看到的那个。供奉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于1987年4月被发现。&rdo;

&ldo;而最为珍贵的,是一颗拇指般大小、心脏形状的红色半透明舍利--佛心舍利。&rdo;陈爷亮出了他的右手拇指,直观的向两人表达那颗舍利的尺寸。

&ldo;这枚舍利为什么珍贵?因为它应了&lso;佛在心中,心中有佛&rso;这句佛谒,倍受人景仰,所以被单独供奉在佛主的出生地,美丽的蓝毗尼花园。&rdo;

&ldo;为什么它会跑到唐玄宗的手里呢?&rdo;jane忍不住发问。

&ldo;哦不要着急,且听老夫慢慢道来。姑娘,这牵扯到当时唐朝的宗教背景……&rdo;老人眯缝着眼,或许正在脑海中组织语言。

正文23

泌水院嘉州文化街的&ldo;琢玉&rdo;古董店,不同以往,正是营业时间,却紧闭着木制的店门。轮回和jane坐在店铺中央的土漆八仙桌旁边,桌上摆着上好的茶点,桌子对面,是店铺的掌柜,人称&ldo;玉石眼&rdo;的玉石鉴定专家--陈爷。

空气中充满着一股神秘的味道,他们谈论着令许多寻宝者穷尽一生却无所获的‐‐佛宝传说。

陈爷终于睁开眼睛,继续之前的话题。

佛学大师南怀瑾认为,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所在。仅从学术观点来看,释迦牟尼在印度上古史上,与中国孔子的用心,并无多大的差异之处。仲尼惧王道不彰,人心陷溺,邪说横行,于是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以明经世宗旨,存道统以续文化精神。他和释迦牟尼的斥外道、说正法、存平等、行教化、正思维、伸智慧,彼此用以救世救人的存心和精神,虽然稍有出入,但距离并不太远。至于释迦牟尼与孔子的哲学义理,高深浅近的区别,平心而论那是各有所长的。

释迦牟尼虽然有心闲邪存正,删繁就简,但是佛教本身,却未能在印度本土长久植根或滋长,结果还靠中国将他的全部教法与学说,一概承受下来,并加以融会贯通,建立起一个耀古铄今的中国佛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世界上几个伟大宗教的教史,大体都不例外,凡是产生教主的所在地,当时都是不肯珍视他的施予,必须等到外人崇敬,才会视如拱璧,慢慢地倒流回来。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理,大概都是贵远而贱近,祟古而薄今,好秘而恶显,拒亲而爱疏,俗话说:&ldo;远来的和尚好念经&rdo;,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