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们欢呼声,引得两侧行人频频侧目。
但时代广场摄影拍照的人不在少数,老外只是匆匆一瞥,并未过多留意。
倒是有些不知是来旅游的国人还是华裔,举起手机,对准陆远嘎嘎猛拍。
陈可辛瞥了眼郑芊手中的咖啡,问:“要不要休息一会儿,倒倒时差?”
陆远摆摆手,笑道:“不用,虽然在飞机上没睡得太沉,但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目前还不错。”
话音刚落,他便打了个哈欠。
陈可辛大笑。
陆远注意到他的眼眶微红,好奇地指着自己的眼角,问:“您这是?”
陈可辛搓了搓脸颊,唏嘘道:“刚才那条戏,让我想起些往事,我呀,在美国呆了很多年,来之前父母告诉我,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地方,但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后”
他摇摇头,感叹:“所谓人的成长,大概就是不停打破认知,并把你的可能性拿掉吧。”
陆远接过郑芊递来的咖啡,轻啜一口。
这些话陈可辛之前已经提到过,孟晓骏的原型正是他自己。
如孟晓骏毕业后去美国发展、面对签证官的考验、在美国做杂工、收到老太太赠予的20美元小费等,都是陈可辛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故事。
孟晓骏这个角色,可以看作——陈可辛版致青春。
陆远一笑:“陈导,在来这里的飞机上,我看了你执导的《情书》。”
“是么?”陈可辛挑眉,随后说道:“那是在96年《甜蜜蜜》大火之后,我被斯皮尔伯格邀请,帮梦工厂拍了这部戏,可惜没掀起什么浪花。”
“我一直挺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好莱坞?”
陈可辛在路边蹲下,下意识地掏出烟盒,却又停下动作,因为时代广场禁止吸烟。
他解释道:“在好莱坞拍戏,比国内要轻松一些,有现成的剧本和演员,工作也相对稳定。
但时间久了,感觉自己就像个机器人,每天早上7点半搭车去上班,下班后最快也得晚上6点15分才能到家。
工作已经耗尽我的全部精力,我根本没有时间做晚餐、运动或与朋友见面。
他顿了顿,继续说:“这些其实都能忍受,最让我痛苦的是试映环节,这也是我选择离开的真正原因。”
“试映?”陆远也蹲下。
“对,两边的试映有本质区别,美国是指着你的鼻子命令你改,必须服从。
国内是建议你改,改不改,怎么改,你说了算。
我觉得在好莱坞拍戏缺乏自由,更倾向于在影片中表达自己的东西,所以最终选择了离开。”
陈可辛所说的,实际上是两种体制的差异,即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
好莱坞的电影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以制片人为中心,导演只是一个执行者。
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流程的效率最大化,从而使电影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中国的电影剧组,早年学自苏联,内部资源统一调配机制。
因为电影厂都是全民所有制,厂长不可能身兼多个剧组的制片人。
所以让导演在筹拍过程中充分承担制片人的身份。
也就是导演中心制的由来。
当然喽,现在中国电影不仅是导演核心制,开始逐渐过渡到制片人中心制和大牌演员中心制。
但三者界限不明,很混乱。
不过,陆远对他的话却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大概率是文化差异,让陈可辛无法发挥,看不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