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从苏联到俄罗斯说明了什么问题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蓝英年:海参崴的街道(2)

既然海参崴&ldo;就是我们的&rdo;,同中国有关的街名当然都得改。我每天经过的海洋大街原名中国街,北京街改为福金街,纪念1957年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的福金海军上将。绥芬河街改为乌博列维奇街。乌博列维奇曾任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指挥,1922年10月25日从外国武装干涉军和白军手中夺回海参崴,是革命功臣。但1937年受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牵连被捕入狱,同年被枪决。

海参崴曾是红军和白军争夺的战略要地,战斗极为残酷,有几条街道便以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挥员命名。陡坡街改为苏汉诺夫街,传教士街改为拉佐街。苏汉诺夫和拉佐都是海参崴人民心目中敬爱的英雄。苏汉诺夫是滨海边疆区第一届苏维埃主席,1918年在一次激战中被白军杀死,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拉佐是红军游击队指挥员,死得更为惨烈,1920年被白军活活烧死。红军杀白军,白军杀红军,双方都杀红了眼。拉佐被白军烧死,但他被烧死前也曾烧死过几个白军游击队领导人。国内战争期间其他地区也大致如此。战争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海参崴则是破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像这样好的世界良港,比起世界其他港口来,生产设施、住宅建设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除战争因素外,政治迫害、官僚体制和计划经济也大大阻碍了海港的经济发展,直至今日,人民生活水平比发达国家不知相差多少倍。

远东大学图书馆位于莫尔多采夫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这条街的对面是喷泉街,横着相接的是斜坡街,三条街当中有个广场。1989年我初来时,广场当中矗立着捷尔任斯基的生铁铸像,1993年,莫斯科克格勃总部卢比扬卡前的捷尔任斯基铜像被推倒,海参崴的生铁铸像也跟着拆除了,广场变成停车场。我原以为莫尔多采夫是游击队员,因为以游击队队员命名的街道随处可见。没想到莫尔多采夫却是功勋卓著的契卡分子,而斜坡街原来叫明仁斯基街,喷泉街‐‐捷尔任斯基街。契卡的大人物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捷尔任斯基是第一任契卡主席,1926年逝世后接替他的便是明仁斯基。明仁斯基也是大人物,但身体一直不好,没有他的后任亚戈达、叶若夫和贝利亚干得那样轰轰烈烈。1934年逝世时,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等人轮流为他抬灵柩,足以说明他的身份何等显赫。这几条街为何以契卡人员命名呢?我探究一番后才知道,原来滨海边疆契卡总部曾设在这里。苏联所有城市都设有契卡机构,但海参崴的要比别的城市的大,因为二道河子区设有劳改营转运站,押送到远东来的犯人先都到这里。转运站隶属苏联东北劳改营管理局,而这个局也设在海参崴。转运站对押送来的犯人进行&ldo;筛选&rdo;,体力强的送往科雷马开采金矿,身体弱的暂留在转运站,以后再分别押往其他劳改营。俄国著名作家沙拉莫夫就是从海参崴劳改营转运站押往科雷马的。他在科雷马关押了十七年,写出反映采金犯人生活的《科雷马故事》,轰动一时。苏联一大部分黄金都是犯人在科雷马开采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由于体弱多病,留在转运站,1938年瘐死海参崴二道河子。1937年大清洗时期,居住在海参崴的中国人遭受残酷的迫害,所有中国人都从海参崴迁走。我的忘年交,早已作古的曾先生,便从海参崴押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原始林,他在那儿伐了十七年树。我问他什么罪名,他说因为头发是黑的。如今在海参崴已找不到一户中国老住户了。

除了二道河子区,还有头道河子街,纯粹是中国地名,当然中国人就居住在这一带,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中国人以捞海参为生,崴就是海边的意思,在岸边一伸手就能捞到海参,可见海参之多,海参崴也就由此而得名。现在山东和黑龙江的老人仍管海参崴叫崴子,他们都曾&ldo;下过崴子&rdo;。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俄国人不吃海参,后来知道海参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才开始捕捞。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俄国海关查获的走私海参,不知有多少麻袋。但奇怪的是海参就是捞不尽。2001年11月初,我陪绥芬河电视台在海参崴拍商业片,其中有钓鱼的镜头,我们租了一条快艇向俄罗斯岛驶去。到了目的地,我们一行五人在艇上钓鱼,半小时便钓了二十多条,喜得主持人小姐大喊大叫。船员看到我们兴致高,也穿上潜水服在俄罗斯岛岸边大展身手,捞海参给我们看,不到十分钟竟捞起七条大海参,看得我们惊叹不已。中国老人说在海参崴伸手便能捞到海参,看来并非虚妄之说。

蓝英年:海参崴的街道(3)

离我住得最近的菜市场位于卡马罗夫准尉街。1860年,这个沙俄准尉率领十几名士兵乘坐&ldo;满洲号&rdo;船在海参崴登陆,&ldo;那里荒无人烟&rdo;,准尉开始盖营房,被认为是海参崴的第一个建筑者。他登岸的地方还建立起一座纪念碑,用以证明在他之前这里没有居住过捞海参的中国人。

海参崴到过几位著名的文化人,前有契诃夫后有索尔仁尼琴,但都来去匆匆,没留下什么遗迹。关系较深的只有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和作家法捷耶夫。三年前为纪念曼德尔施塔姆这位杰出而又不幸的诗人,在百年大街&ldo;火花&rdo;电影院后面,即前二道河子劳改营转运站的旧址,塑造了一尊水泥塑像,但很快被人打掉鼻了。当年折磨诗人的看守人员看来并未死绝,或者他们的后代仍在滋生,这些人岂能容忍为他们的牺牲品建立纪念碑?有意思的是,去年又在原处用生铁铸造了一尊诗人的全身像。我回国的前两天冒着大风前往拜谒,见到生铁像上泼了一道红漆。没想到那些人对诗人的仇恨,竟然如此绵绵无绝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