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海量的财富第1100章海量的财富
“百姓常年耕耘,大概会遇到丰年、常年和灾年。”
“灾年就自不必说了,粮食减产,民不聊生,这是整个国家的灾难;而常年税收正常,百姓把一年收入的大半上交,自己只留下一小半用做糊口。”
“照理说丰年粮食产量极高,百姓应该能吃饱肚子,现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李象诧异的问道:“为什么,父皇,是因为朝庭会加税,收取更多的粮食吗?”
“不是,朝庭每年的税收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年景如何而波动,因为朝庭的开支是固定的。”
李言一句不因年景而波动,就让李象的心中一惊,这岂不是代表着,灾年也照样要收取税收吗?
很难想象,百姓田间粮食锐减或者颗粒无收,还要应付朝庭的横征暴敛,难怪每到灾年,各地都要爆发规模不等的冲突,更有甚者,百姓冲击县衙,扯旗造反。
李象心思单纯,明显感觉到这里面的不对,慑慑的张了张嘴,脸色极为复杂,最终也没有问出口。
他虽然头脑简单,却也知道这里面可能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出于谨慎,他只是眼神动了动,到嘴边的话被咽了下去。
李言见到这一幕,露出明显的赞赏之色,若是李象口无摭拦,那就说明他的水还是太浅了,别说去解这么复杂的题的,就是连看到题目也不可能,下面的话李言也不会再说了。
即然他能意识到问题,还能去考虑该不该问出口?
就说明,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他已经开始想复杂的问题了,思想也进入到第二个层次了。
于是李言毫不避讳的说道:“朕知道你想问什么,百姓遇灾,已然食不裹腹,为什么朝庭和地方还要收税,这不是逼得百姓活不下去吗?”
“这里的问题同样很复杂,其中朝庭税收并不多,大约只占小部份。就算遇到灾年,百姓一样能应对,这里面的大头是地方县衙的各种收入,包括了维护基层管理的运转。”
“当然,有公就有私,有了合理的理由,自然可能无限延伸,合理的,不合理的,统统打包在一起。”
“他们巧立名目,各种形式的摊派,都会以税粮的名义落实到百姓头上。即使朝庭下旨免去该地的税收,也不过是减去三成,其它的七成,还是避免不了的。”
“啊”
李象诧异的问道:“竟然有这么多,我还以为都是朝庭的。”
“基层管理的维持是全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朕不会告诉你答案。你需要带着问题,自己去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微服下去,走访长安附近的县衙,亲自去摸清楚。”
李言脸色无比沉重,他当然知道,有些人就是想让百姓活不下去,逼得把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拿出来售卖,以此兼并土地,并且把百姓变成他们的佃户,世世代代受其奴役。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的巨大灾难,恰恰是有些人千栽难逢的壮大良机。
鲁迅先生说的几千年的封建史,他看来看去,就是两个人‘吃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这个时代,人,就是一种资源,可以源源不断用来榨取钱财的固定资源,你以为他们看重的只是土地。实际上他们不但要地,连人也要,敲骨还要吸髓,最后死去还可以做肥料。
这些血淋淋的现实,他却没法儿对李象明言,这不是现在的李象能承受得了的。更不是那些刚刚长成的孩子们能知道的,不然他们恐怕会对人间失望,后悔来此一趟。
为什么人人向往童年,怀念过去,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沉重的让人窒息。
李言神色严肃的说道:“朕想告诉你的是,为什么丰年百姓依然困苦的其中一个原因?”
“每年朝庭收取税粮后,百姓都会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到市场上去售卖,用以增加收入。可粮食是一种很讲究时令的东西,百姓无法长期保存,就必须得在丰年的秋后出售。”
“短时间大量的粮食进入市场,必然导致价格下降,这就是他们无法增加收入的原因。各大粮商也会趁此时机纷纷压价,以最便宜的价格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
李象想了想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人廉价买走,他也十分不甘:“父皇,那他们为什么不放到以后出售,或者运到其他缺粮的地方卖出高价?”
“不行,因为这个其他地方,很可能就是从南方到北方,单个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另外,他们也急需这些粮食卖出去,购买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根本没法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