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洛会捧起那两份破烂纸片,有一份是用血写的,两份折子上都糊满血和汗,但仍然看得清楚大概意思。王昌龄是冀宁道台,因为他也是汉人,姜壤起兵前曾经秘密造访他,劝他一起反多尔衮。姜壤当时说了大堆&ldo;大逆不道&rdo;的话来劝他,什么多尔衮为人野心勃勃,阴谋篡权,居心不轨,逼太后下嫁,服制皆超出本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清君侧,自己不得已而起兵,希望他能协同等等。末了还告诉他已经控制了大同全境,威胁他不反也得反。王昌龄在折子最末说自己对摄政王衷心耿耿,绝对不会跟贼子一起造反,摄政王提拔之恩只捍世再报云云。
何洛会心里清楚,为了监视牵制姜壤,王昌龄全家儿老小都在京城,他怎么敢跟姜壤一起造反?肯定是为了保全全族命,上了遗折,命人出城送信给阿赖,自己自杀了。
再对照阿赖的奏折,果然如此。王昌龄稳住姜壤之后,连派心腹出大同城送信给城外五十里的八旗驻军营地,不料好不容易混出城,那边已经是火光冲天。姜壤明知不可能说通阿赖造反,也心知王昌龄是靠不住的,索先下手为强,连突袭阿赖的大营。
事起仓猝,阿赖匆忙应战,但是大势已去,靠着身边一队亲兵死命保护边打边退,正好与王昌龄的送信使者碰面。阿赖临时匆匆起草一份血书奏折,交给心腹军校,命他赶紧到京城送信,自己引开追兵,末了说只有以死报摄政王知遇之恩云云……
何洛会看完两份折子,心里已经有了计较,沉吟道:&ldo;大同已经落入姜壤之手,如果我是姜壤,肯定趁消息没传开,向南夺取雁门关直取忻州。忻州地势比大同更险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以雁门关为犄角之势,太原很难守住。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姜壤现在已经骗取雁门关,夺到忻州,马上就要挥兵南下直指太原。我们必须赶紧从石家庄调兵增援太原,命太原将军喇珠死守,封住叛军南下道路,绝对不能让姜壤夺取汉中!同时再派一路军从喜峰口绕过长城,挥军南下直抵张家口,两滦击。姜壤成不了气候!&rdo;
多尔衮听完何洛会这番话,心底暗叹,到底没看错人,刚才又急又怒的心情渐渐平复,脸上勉强有了丝微笑:&ldo;到底是本王座下第一爱将,智勇双全。好!就这么办!兵贵神速,趁姜壤还没有夺取太原,我们赶紧派兵增援!&rdo;
第二卷大话清游
第六十一章多尔衮亲征
但是已经晚了,黄昏时分,太原将军喇珠的八百里加急也到了,姜壤的叛军势如破竹,不过短短两日,已经连陷雁门关、忻州和太原。如果说雁门关和忻州都是在不备的情况下被骗取,但太原的失守却是有些蹊跷。据喇珠奏报,他本来坚守不出,等待援军,没想到半时分,忽然被姜壤攻破北门,他怀疑城中有姜壤的内应,当时情况下,他只有匆匆从南门逃离,直奔汉中最后一道防线‐‐汾州。希望能够戴罪立功,守住汾州。
多尔衮顿时暴跳如雷,正在阅兵选将的当口,军情忽然又有了变化,他只好匆匆结束阅兵,命军士解甲,校场上原地待命,赶紧跟何洛会一干人等商议。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何洛会,想听听他的意见。何洛会心里一直在翻,他总觉得事情很蹊跷。姜壤并没有打出光负地的响亮招牌,只是说多尔衮野心昭彰,他要清君侧,仔细想想这里面大有章。
姜壤一个汉人,他凭什么清君侧?毕竟顺治是满人皇帝,朝廷还是满人朝廷,哪里轮到他来清君侧?难道深层意思是他效忠顺治,反对多尔衮这才起兵造反?这样做对他有什处?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厌战,在这当口他忽然起兵,等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除非他有什么强硬靠山。这里面绝对有鬼,而且阴谋味道非常浓。
何洛会越想越不对劲,但是这层意思然能明说,自己到底也是汉人,好不容易得到多尔衮的信任,只要乱说一句,多年辛苦征战荡的富贵只怕消失得无影无踪。半晌他清清喉咙道:&ldo;现在只有赶紧增援汾州,希望在援军到来之前他们能守住。另外北路大军依然要派,牵制夹击都是必须的。请王爷定夺。&rdo;干巴巴说完这间他就闭紧了嘴巴。
本书首发一起看网,请登陆历史军事频道,支持正版小宝,更多精彩等着您
多尔衮很了解何洛会,估计因为他也是汉人的缘故,怕有牵连嫌疑不敢再多说。这样一想,本来他想派何洛会主持南路援军的心思立刻打消了,是啊,不能不防,毕竟何洛会也是汉人。他看着周围这些王爷们的脸,一个个打量过去,多铎倒是不错,可以急赴山西总领征讨叛军事宜,端亲王博洛领南路援军,至于北路可以派恭亲王满达海,另外再派敬谨亲王尼堪率一路八旗劲旅在石家庄待命,堵住叛军东进通道,至于西边,调榆林守军东进百里扎营,这样可说是万无一失。
刚这样想,就听郑亲王济尔哈朗咳嗽一声打破了静谧,声音很有些愤慨:&ldo;姜壤贼子,竟敢起兵反朝廷,我看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不给他点颜看看只怕不知道我们八旗劲旅的厉害。依我看,摄政王应该亲自领兵征讨姜壤,以后看谁还敢胡说八道什么清君侧!如果摄政王亲自领军,威望极高,叛军心思离散,破姜壤指日可待!&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