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远东地区与安北、安西、安南、昆宁等地几乎都是吃粮大户,又没什么收入。
而因为得罪了西洋诸国,大夏对外贸易遭到针对,收入骤减。
尤其是中洲阿拉伯帝国瓦解,陷入四分五裂,大夏的陆上丝绸之路遭到重创。
一边是成本猛增,一边是收入骤减。
哪怕是大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陷入了缺钱少粮的窘境。
若不是有遍布全国的大夏钱庄中的积蓄,夏廷早就面临财政破产了。
更要命的是,没等白枫着手解决,自己便撒手人寰了。
五十岁的泰宁帝白汝,相较于历代先帝来说,还是比较稍显年轻的。
他一上台,便着手准备解决财政崩盘的困境。
他清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要先选一个能人,光靠他自己,是不行的。
深知泰宁帝心意的宰相文彦博,向白汝推荐了度支司判官王安石。
经过绣衣卫走访调查,白汝知道了王安石的过往。
王安石,江南西路抚州人,年少便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大儒欧阳修,获得其赞赏。
后来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名列榜眼。
及第后,被授为淮南路布政使七品判官。
任满后,他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任职期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后升任舒州通判,人民称颂,政绩斐然。
后历任都察院御史、群牧判官、杭州知州、度支判官。
白汝查看完档案后,很是满意,着人召王安石入京述职,实为奏对。
而得到文彦博提前通气的王安石,入京后便上疏《臣安石斗胆试言国事书》。
书中以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为出发点,指出了当今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
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奢靡之风大行其道、国际环境堪忧、兵员冗余、衙门重复。
他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制度繁杂、用人不明、地方法令不审、士绅代替豪强、大肆发放高利贷。
并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整编军队、革新财政。
白汝听罢大喜,但碍于王安石职位太低,不好骤然提拔高位,以免朝野议论。
随即召他入任翰林学士兼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