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龙飞穿越成皇子 > 第五百四十五节碑院大佛2(第1页)

第五百四十五节碑院大佛2(第1页)

我赶紧跟随他们的脚步,沿着崎岖不平的陡峭险峻的山路蜿蜒逶迤而上,苍松翠柏、群山环合,和风吹过,松涛阵阵,倒是这边风景独好,我们沿着高低不平,古老斑驳的青石石阶一路向上而行,没有走太久,我们就看见迎面而来的高耸入云,大名鼎鼎的碑院大佛了,这和现代社会不太相同,现代社会为了保护大佛,特意在外面加了座古色古香的佛堂来为大佛遮风挡雨,而现在大佛真面毕露,显得格外的吸人眼球,高大突兀,显得无比巍峨而壮美,屹立于群山之中。我们这些肉眼凡胎走到大佛身下,立刻感觉到凡人的渺小,仰望才能看着清楚大佛的全身。

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半山腰,看上去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大佛禹迹山大佛左右各有一石龛,石龛内有一奇石,石如龙虎,左看状如待命的卧龙,右看又奇石形如驯服的老虎。右侧有石刻观音像一尊,因为它们的存在,禹迹山便多了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两侧石头的配衬的格外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它的厚实有肉的脚掌也无比大,可以和吃饭的餐桌相提并论,长宽均约1。3米。大佛依山而立,远看其面目,黑白分明的双眼、齐肩的长耳、佛珠般的头发,表情庄严肃穆而不乏慈祥,观之可亲,圆润的手指、斑驳的躯体昭示年代的久远。近看大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仪态大方,双目微启平视,俯瞰苍生,若有所思,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观之可亲。双目微启平视,鼻尖粗壮,鼻尾直贯额心,嘴角微微上翘,容态肃穆安详。头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作施“说法印”状,大佛双手的造型特别好看,兰花指微微翘起,力学与美学皆具。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镶花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精雕细琢,造像严谨。面南而稍向西,负岩而立,除背上部与山崖相连外,全身不与岩石相属。下肢离崖2米,可环腿游览。外为袈裟罩体,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佛像雕凿造型严谨,唯头部稍大,虽然远视轻微有点比例不适之感,但近视则比例和谐,恰到好处,不失其古朴自然之神韵。原色自然,而且全身金光闪闪,金碧辉煌的一片,原来是被镀了金身。绕过大佛身体,在它的脚后石隙间,竟有清澈见底的一股股山泉缓缓的潺潺流出,聚于小池,所以大佛脚后洼地常年积有清泉。真是天然的不可多得的矿泉水呀,我们当地人美其名曰唤此为神泉,神水,喝了大有裨益,延年益寿,强筋壮骨,增才长智,此观念深入人心,来者必喝,我也迫不及待的喝了一口,果然还是千年后的口感,大家也都学着我的模样,也好奇的用手鞠水而饮,果真甘甜可口,清爽无比,令人称奇,估计多半是该处的排水系统,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真是山高水远,不可小视,还有就是因为县城到禹迹山的20公里山路属于沉降地带,长期封闭,人迹罕至,所以该大佛伫立禹迹山近千年几乎不被外界所知,所以这南部大佛才能历经千年的岁月荏苒而安然无恙,保存完好。特别是如果适逢其时,当时天降大雨,待雨停后出来,一阵白雾飘过,若露天,必有一翻景象,无怪大佛又被称为仙佛。特别是还有个神奇的当地村民传说的神乎其神的故事从前有个顽皮的孩子爬上大佛头顶的山崖玩耍,不慎跌落,结果被佛用手掌接住了,孩子毫发未损,如果此故事为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仙佛呀,还有神奇的减震功能。

胡娇娇啧啧称道的说:“确实眼见为实,不虚此行,这禹迹山大佛,对了,它又叫碑院大佛、还叫南部大佛呀,果然不同凡响,大佛确实很高大,怪不得是该佛像是中国最大的石刻圆雕立佛,怪不得和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确实名不虚传呀,我仔细观之,其仪态、神韵之美在四川大佛中堪称上乘。”王公子也点头叫好。段公子啧啧称道的说:“这些人确实很会选地址,从科学的角度看,禹迹山的地质构造是很适合摩崖造像,因为整个山体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山石的硬度和结构都比较理想。同时,刻凿佛像的那一面山体减小了迎风面,延缓了风化速度,还减少了烈日和暴雨的危害。所以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如初。”

胡娇娇又好奇的问道:“这究竟是谁呀,为什么在这深山老林里面修建如此大的一座大佛呢?而且这佛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完全看不出来?又花了多少时间修的呢?”

一休哥脱口而出道:“如此巨大的佛像,想必开凿也颇费了工夫,民间集资,无法象皇室贵族那般讲求精细装饰,村民更看重于佛像之慈悲。不过肯定是花了巨资的,不过究竟是什么年代,我确实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洋洋洒洒的说起来:“确实如此,这个现在都还没有定论,刻凿大佛的发起者是谁?这恐怕比大佛的身世还让人难说清。不过关于大佛的来历,有个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是:很久前,山腰上住着一户人家,日子清苦而平静。主人晚上做梦梦见佛,佛告诉他自己的位置,要他请人开凿。于是,那人请来工匠,说来也奇怪,凿子碰着哪里,哪里的石块就纷纷而落,很自然地,一尊神圣的大佛呈现在面前。不过我觉得是当地一些虔诚的佛教信徒发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完成这一宏伟工程,那些虔诚的信徒通过化缘、募捐等方式到民间筹集资金,然后花钱请来以刻凿佛像为职业的石匠对整个山石进行设计。而大佛刻凿的确切时间由于没有确凿的记载,因而民间流传着三种版本。一种版本是,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卷二十四《名胜记》第二十四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所以人们据此推断,北宋时期大佛就已经存在。另一种版本是,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45),北方战乱连年不断,唐玄宗入蜀避难,一大批画匠、雕工、高僧跟随他进驻四川,并带来了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后来,四川图腾石佛进入了鼎盛时期。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巴中石刻、广元石刻以及乐山大佛等先后涌现出来。这些石刻佛像的涌现表明,禹迹山大佛“出生”的最佳时机也是那一时期。第三种版本是,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沈荣(成都府犀浦尉的侄子)请人在今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山上刻凿了《功德记》与十五尊佛像,其中佛像的造型和表现手法与禹迹山大佛惊人相似。这说明,刻凿大佛的工匠与刻凿唐代回龙山佛像的工匠应该是同一批人,如果排除他们之间是师徒关系的话,禹迹山大佛的“生日”在公元769年左右。

小飞不假思索的说道:“这个我在相关的报道中看到过,不过我觉得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禹迹山大佛的衣纹雕刻手法带有明显的盛唐遗风,同时也体现出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代画风。所以当时人们之所以要不惜如此高的代价刻凿这么一尊大佛,很可能与佛教文化的兴起有关。”

段公子点点头说:“我也觉得你们确实有道理,而且这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禹迹山大佛肯定不是只用一日修成的,不是短时间就能完工的,不过我们可以用乐山大佛进行参照与推算。大家看,乐山大佛高71米,刻凿花费时间是90年,禹迹山大佛原高18米左右,高度虽不及乐山大佛的三分之一,但是难度却因为是立佛,全身比例要求严而不亚于乐山大佛。如果在工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刻凿禹迹山大佛估计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