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不知道是前世哪个教育家说的。
朱由检后来的所作所为,多疑也好,刻薄寡恩也好,都和早年的经历分不开。
“在朕面前,不必如此拘谨。”
摆了摆手,朱由校看向朱由检道。
“你如今已经九岁,也该给你找个老师,开蒙了。”
眼中带笑,看着正同那烧手的红薯较劲的朱由检。
这小子心急的毛病,估摸着这辈子难改了。
“朕本是想让袁可立给你做老师的,但他现在要替朕经营天津,无法在京中教你。”
“因此,朕就想让你去天津,跟在袁可立身边学习。”
“你,愿意去吗?”
“臣、臣弟愿意。”
听到朱由校想让自己离京去天津,朱由检害怕的缩了缩脖子。
但转念又想到,可以离开京城,到外面去,双眼顿时又泛起了光芒。
“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道。
“明天出发,让王承恩带着你,去天津吧。”
朱由校说着,转头看向了东边。
万事两手准备。
一面防着自己落水,一面给自己将来如果落水铺路。
这小子才九岁,还能掰的过来。
如今的大明,一旦自己遭遇不测,能托付后事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袁可立,一个孙传庭。
但孙传庭到底是太年轻了,还没成长起来。
如今只有袁可立能充当这个保险作用。
让去跟着袁可立一段时间,看看民间疾苦,对于下面有些个了解。
如果自己遭遇不测,就留下圣旨,让袁可立主政,朱由检不到二十五,不得亲政。
这样就算发生了什么,也能挺过去。
皇帝看的方向,是天津,别名津沽、津门。
明建文二年,朱棣从此渡过运河,正式发起靖难。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该地正式得名天津,取意天子经过的渡口。
天津最初时,是一个军事要地,全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永乐年间,天津三卫的进驻,带来了大批军户家属,天津城开始有了雏形。
万历年间,倭寇入侵朝鲜,为了加强海防,又增设天津海防营和天津海防水陆营,共计新增六千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