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张良策等人连忙站了起来,对皇帝拱手道。
见状,朱由校只是挥了挥手,就带着徐婉儿离开。
看到皇帝离开,张良策等人连忙躬身道。
“末将等恭送陛下!”
天可怜见,他们是真的紧张,生怕那个不长眼的冲撞了皇帝。
皇帝亲下是好事儿,但也要分个场合。
就当朱由校就起身带着徐婉儿向着旧衙门而去后,校场之上,众将士们的声音却是渐渐的喧哗了起来。
没办法,皇帝在场,大伙儿吃的不尽兴啊。
回到旧衙门里,在徐婉儿的服侍下褪去了身上的衣服,朱由校到头就睡。
今夜不回京城,大晚上的带着军队回京城,容易闹出乱子。
依旧是抱着自己的媳妇,简简单单的睡觉。
而伴随着太阳再次升起,帝后二人在虎贲卫的簇拥下,回返西苑。
与此同时,京城中顿时就吵嚷了起来。
经过昨日的内议后,京城改制成了必然。
皇帝任命钦差,六部同意,其他人的话已经没用了。
而昨夜连夜回返京城的孙如游,则是派人在北直隶令人上山下乡的去通知各地的读书人,关于皇帝要再开官考的圣旨。
至于说会不会引起大的动荡,朱由校是不担心的。
尥蹶子,先把尥蹶子的理念弄明白再说这话好吧。
明朝的文官分为两个派系,地方派和清流派。
从下面知县、知府、巡抚一步步卷到六部尚书的地方派,如毕自言、周应秋,这些人多是齐楚浙党或者中立。
清流派则是以科举前甲,进了翰林院的庶吉士为首,上升通道是六科与都察院,如方从哲、叶向高、韩爌、刘一燝等人,这些人多是东林。
地方派出尚书,清流派出辅臣,双方的平衡构成了大明的政治派系。
地方派实干,手中握着六部的权力,保证大明朝廷的正常运转。
清流派则是监察百官,负责为大明剔除腐肉。
皇帝做一件事时,只要能得到六部官员的支持,以内阁辅臣为首的清流根本就没办法和皇帝对着干。
昔年张居正的考成法,为什么通过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监督六部的方式套娃。
因为他是清流出身,想要做事,就必须握住六部,控制地方派,不然靠清流成不了事。
而皇帝要做事,则没这个顾虑,跳过内阁找六部就行了。
能从地方一步步卷到京城,他就没蠢货,总想着和皇帝对着干。
而皇帝跳过内阁找六部处理政务,会不会引起文官反弹,集体辞职什么的。
想多了。
两条腿儿走路的大明文官,地方派卷到最后,也只能卷到六部尚书,根本就没机会入阁。
这也就导致内阁代表的仅仅是以都察院、六科廊为首的清流派。
而有没有做事儿,更不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