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内容概括 > 第27章(第1页)

第27章(第1页)

在担架上和簧火旁的朝夕相处,使毛泽东和王稼祥互相越来越了解,并有机会分析在江西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长征途中的情况。毛谈到战术上的错误,特别是导致广昌惨败的错误。他的论点给王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便倒向了毛的一边。后来,毛泽东认为在击败李德和博古的斗争中,他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洛甫几个月来一直在向毛泽东靠拢。他们夏天在云石山上的多次谈话已使洛甫相信毛是正确的。四月在广昌遭到失败后,洛甫就曾严厉地批评过博古。他说伤亡太大,对于红军来说,打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是不明智的。他指出,照这样下去,红军不可能取得胜利。

李德不懂中文,因而听不懂他们的讨论。但他猜到了大意,劝解这两入说:&ldo;你们两人都是从苏联回来的,你们必须齐心协力,中国革命需要你们齐心协力。&rdo;

李德的劝说没有奏效。洛甫和博古等人愈来愈疏远了。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们不能光打蒋介石,还要同&ldo;左倾机会主义&rdo;和片面维护苏联的观点进行斗争,矛头是指向博古和李德的。

毛泽东、洛甫和王稼祥不久便取得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应尽早要求召开会议,以解决军事领导权的问题。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李德和博古注定要失败了。

李德对于担架上的&ldo;阴谋&rdo;一无所知。但是他知道毛正在同别人谈话,而且也知道这对于他的事业没有好处。在回忆录中,他抱怨毛泽东四处活动,一会儿找这个指挥员谈,一会儿又找那个指挥员谈,引来了对博古和他本人越来越多的批评。

毛泽东、洛甫和王稼祥三人被称为&ldo;核心小组&rdo;,或者用李德的话来说是&ldo;三人核心&rdo;。不管叫它什么名称,这三人正渐渐地夺取着长征的领导权。

坐在摇晃不定的担架上发表议论的毛泽东不是什么乡巴佬,而俄国入和中国&ldo;布尔什维克人&rdo;却常常这样描绘他。这只能说明他们自己是多么愚昧无知。这些布尔什维克人大都只有二十几岁,他们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后来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由同样年轻的帕维尔&iddot;米夫及其追随者把他们象填北京鸭一样填满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条。

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毛逝世后,四人帮被逮捕和粉碎,在邓小平领导下树立起一种新的、较为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只是在这个时候才有可能把毛泽东从造神者手中歪曲丁的形象中解脱出来,恢复他本来的面目。

毛泽东比那些布尔什维克人要年长一代。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一九三四年时只有二十七岁。他曾在莫斯科学习了三、四年。博古在长征开始时是二十六岁。从十八岁至二十二岁,他在莫斯科果了四年。长驻莫斯科领导博古他们的王明也只有二十八岁。洛甫当时是三十四岁,算是较为年长的了。

毛泽东没有到外国留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中国学生大量外流时,他没有象周恩来和朱德那样前往欧洲求学。他也没有拜倒在莫斯科的圣坛面前。

毛泽东出生并生长在离湖南省会长沙市不到四十英里的韶山冲一个农民家里。这四十英里的距离在当时显得非常遥远。将近二十岁之前他从来没有到过省城。韶山冲和中国大部分村子‐‐样,是个家族性的村庄,村里两千居民大多都姓毛。毛泽东的父亲是位强壮的、尽力想发家致富的农民。在俄国人们称之为富农,是士些冷酷无情、野心勃勃、贪婪而爱财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把家里的土地卖给了放债人,父亲又把这块地买了回来,并设法积攒了四英亩土地,每年产七吨稻米‐‐在当时来说,他们的生活算是不错的了。

毛的父亲下决心要让他的长子上学念书,部分是从自身利益考虑‐‐他很快地发了家,从事粮食买卖和放债,自己却没有文化,极需要有个儿子能写会算,能记帐‐‐同时他也渴望提高毛氏家族的社会声望。

毛泽东七岁上学。他从四岁开始就象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在地里干活。他上的是一所乡村和私塾。在五年的时间里,熟读了《论语》、《孟子》、《左传》(左丘明为注释《春秋》而撰著的)。

许多年之后,毛对自己学过的四书五经又加以贬低。他对罗伯特&iddot;佩恩说:&ldo;我从八岁起就讨厌孔夫子。&rdo;但实际情况是,他把五经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到处引用孔孟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论点。在他的最后十年里,报上常常发表他在自己的书房里接待贵宾的照片,可以看到他的书房从上到下都堆满了中国线装古书。中国的古典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体现在他后来发展的复杂的个人哲学体系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ldo;古为今用&rdo;。

研究一下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中国最好的教学机构之一‐‐的课堂笔记,就可以看出他是如何把孔、孟的思想结合到自己的哲学中去的。孔子和孟子主张改变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在毛泽东的思想中占有中心的地位。

毛泽东在他的笔记(《讲堂录》)中抄录了孟子的话:&ldo;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rdo;

毛在这段引语下面又加上北宋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的一句话:&ldo;三思而行&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