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李明东正在配的,岂不是比壮阳的药物更见不得人的东西?
难不成是铅丸之流?!
陈太医赫然一惊,连半刻都不敢耽误,急匆匆掩上门户,直奔书库而去。
这李明东如此喜欢用民间古怪的方子,说不得认识几个方士巫祝之流,在哪里知道了一些歪门邪道的本事。
如果从书库里“巫医部”和“道医”、“僧医”几个书部去找,说不得能找到答案。
他用的都是这么生僻的药材,会出差错的可能性极小!
陈太医已经是经年的老太医了,埋首于书卷之中后没多久,就两眼熠熠生彩地走出了“道医部”的小门。
找到了!
他一定要让这专走邪门歪道的家伙跪地求饶!
***
刘凌在兵部的历练很快就被迫中止了。
他父皇每天的工作量太大,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几乎所有的秘书郎都已经派去了宣政殿,可还是救不了急,结果皇帝从兵部那里听说刘凌的心算能力很强,而且很擅长整理案卷,干脆把大笔一挥,把儿子召到了身旁,美名其曰“学习”,实则处理着大量繁重的杂务工作。
直到刘凌跟在刘未身边之后,才明白为什么薛棣冒着手断掉的危险也不愿意离开近前,因为看似繁杂的杂务之中,却可以学到上朝时甚至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无论是各地官员的奏议,还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层层分拨下来的要务,每一桩皇帝要批的奏折,都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一张奏折,有时候能把千丝万缕的关系都连带出来,而皇帝的每一个批复,无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刘凌甚至看到父皇拿着一张奏折,足足思考了一个时辰才开始下笔……
批复了奏折不代表马上就这么去执行,到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两位宰相会根据皇帝的批复安排合适的委任之人,再进行讨论,最终才能推行下去。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已经无人可用了,朝中许多官员甚至人人自危,就担心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什么事情。
这段时间的御书房里自然是进出官员无数,每一个官员看到在皇帝身边不停整理卷宗的刘凌,都会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
等东宫的明德殿一整理好,刘凌就要搬进去了,或者干脆说,自从二皇子被送入了宗正寺中由宗室官员们看管后,整个东宫就已经成了刘凌一个人的。
东宫的配置是和皇帝所在的大内一般的,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卫”,如今皇帝并没有立下储君,但把明德殿赐给了刘凌,就几乎已经向天下宣告了储君的人选,只不过没有正式下诏罢了。
从现在皇帝带着刘凌寸步不离看,立下储君也不过就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和这位皇子打好了关系,日后东宫官员的职位少不得可以为自家的子弟活动一下,说不得日后就是随王伴驾之功。
因为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对待刘凌也就越发和蔼可亲。
刘凌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们为何对自己另眼相待,所以态度虽然还是一贯的温和有礼,可在分寸上却把握的很好,几乎不和谁单独相处,也不承诺什么人什么,除了公事上的原因和薛棣走的近一点,几乎没有结交过什么外臣。
这一点看在有心人眼里,自然对这位皇子又多高看了几分,毕竟胜券在握却不狂妄,足以证明他的心性和气度了。
这一日,刘未正在小声和刘凌讨论着那些奏折要加急送到那些衙门里去,突然有一位内侍直奔殿门,在门前跪倒通报:
“陛下,毛将军押解回京的劫匪已经到了!正被京兆尹押解着送往大理寺呢!”
“太好了!”
刘未一下子蹦了起来。
“这下子人证物证俱全,终于可以三司会审了!”
他搓着手,在案前踱来踱去。
“薛棣!”
“在!”
“传朕旨意,三司会审后的宣判之地,就定在定安楼外!让全城百姓和官员都来听判!”
刘未意气风发。
“朕要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方党一流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