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和珅讲解 > 第92章(第1页)

第92章(第1页)

云南巡抚孙士毅因为涉及李侍尧一案,已经被革职,押解京城。按照孙士毅的罪名,本应发配伊犁流放。若真的发配伊犁,能否返回内地实在难以料定。幸亏和珅对孙士毅比较了解,知道他颇有才气,再加上孙士毅在办案期间还曾经帮过和珅,和珅认定此人可以争取,决心帮他一把,把他调去编纂《四库全书》。于是,和珅启奏乾隆:&ldo;孙士毅只不过是李侍尧案的一个从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臣听说孙士毅才学广博,如今编纂《四库全书》正是用人之际,把这样一个熟读经书的饱学之士发配伊犁,岂不是暴殄天物?不如将他调去编修《四库全书》,将功赎罪。这样一来,孙士毅必定感激皇恩浩荡,尽心竭力。如果他再出什么差错,皇帝再定他的罪,谅他也无话可说。&rdo;乾隆见对编书有利,就欣然应允,乾隆为了编《四库全书》而赦免一个流放之人,可见他对这本书的重视。

和珅心中明白,自己那点学问只能哄乾隆帝高兴,真正要编纂《四库全书》,还得靠&ldo;实力派&rdo;的纪晓岚等人,因此非常重视他们的意见。《四库全书》主体内容的编篡大部分是由纪晓岚完成的,和珅除了严格把关不利于朝廷的文字内容外,平时并不&ldo;外行领导内行&rdo;,不去干扰这些学者的工作,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和珅的领导才能。

除了编辑人才缺乏外,和珅面临的还有文献搜集的问题。编书需要参考文献,朝廷虽然已经几次下诏寻找历史上流落下来的文献,但人民历经战火,肚子都难以填饱,哪还有精力保护图书,所以很多民间文献都散失了。明朝永乐年间成书的《永乐大典》是重要的官方参考文献,它收录了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之多。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古书资料,经史子集、道释、医卜杂家之书汇聚群分,甚为详备。更难能可贵的是,收录在《永乐大典》的古代文献都经过详细的考证,而且未曾删改,对编修《四库全书》很有借鉴意义。但是可惜,经历明末清初的那场战乱,《永乐大典》全本早已不见踪影。纪晓岚等人多次到翰林院查找都没有结果。

和珅上任后,也曾认真查访过《永乐大典》的下落。他经过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永乐大典》编成后一直珍藏在南京。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永乐大典》带到了北京,收藏在故宫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了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就有正副两部。后来,《永乐大典》的正本遗失,副本一直保存在明朝的档案库内。乾隆时期,档案库的藏书无论公藏私藏都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尤其是翰林院内的藏书更是浩如烟海,再加上一直疏于管理,所以一时无法找到也在情理之中。但和珅坚持认为《永乐大典》肯定就在其中,只要细细查阅,一定能够找到。

和珅于是请求乾隆给翰林院下旨,再次查找《永乐大典》的下落。翰林院官员虽然老大不乐意,也只好遵旨再查找一次。

和珅怕翰林院的官员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翻阅,于是亲自带人到翰林院的藏书库查找,但还是没见踪影。翰林院的官员说,这部大典一定是在明末战火中遗失了。和珅又认真查阅了资料,认定《永乐大典》这么重要的典籍,就算是丢失了,也一定会有记载。现在竟然没有一点记载,那么副本应该还在翰林院的某处保存着。

和珅经过仔细揣摩,觉得一定可以找到。于是下令:除书库外,将各处房屋的顶架、角落,闲置的亭子、阁楼等再认真查找一遍。众人见和珅这样执著,只好对翰林院展开全方位搜索,不留一个死角。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名叫敬一亭的偏僻阁楼的角落里发现了尘封已久的《永乐大典》。和珅找到这部书,为《四库全书》的编修立下大功。

乾隆力争使《四库全书》涵盖尽可能多的书,所以资料来源非常广泛,除了民间捐献和从翰林院调取资料,国子监以及内务府也藏有大量古书典籍,这里收藏有珍贵的宋、金、辽、元、明的善本,并且还有各朝实录、玉碟与《大清会典》,具有很强的史料性。这些对编修《四库全书》极为有利。另外,乾隆帝喜欢鉴赏书画,他在昭仁殿有一个专门的藏书处,将宫中珍稀古籍聚于此,并赐名&ldo;天禄琳琅&rdo;,是清皇家藏书的精华所在,有很多外面见不到的历代珍籍善本。这些书都是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ldo;五福五伥堂古稀天子宝&rdo;,&ldo;八徵耄念之宝&rdo;,&ldo;太上皇帝之宝&rdo;,&ldo;乾隆御览之宝&rdo;,&ldo;天禄继鉴&rdo;等五玉玺,称之为&ldo;乾隆五玺&rdo;。

内务府和&ldo;天禄琳琅&rdo;的书向来只供皇族阅读,并不外借。和珅为了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恳请乾隆允许翰林前往宫中把这些珍贵的书籍抄写一份副本,以作《四库全书》编修之用,乾隆恩准。

这样,经过和珅的努力,《四库全书》的参考文献丰富起来,编修进度明显加快。而四库全书馆里那些学识渊博、自视清高的文人对和珅这个正总裁也开始另眼相看。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部《三国演义》。学派思想深重的治学文人,凡是参与全书编修的人都是国家的名人大儒。这些人难免有不同的治学观点,再加上读书人特有的倔脾气,把他们协调到一起工作确实是个大难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