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王羲之书评 > 第9章(第1页)

第9章(第1页)

山阴有一位道土,养了许多白鹅,王羲之看见了非常喜爱,向道士购买。道士云:&ot;为写《道德经》(应为《黄庭经》),当举相赠耳。&ot;要王羲之抄写经文作为交换条件。王羲之爱鹅成癖,又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故欣然同意。他怀着虔减之心花了半天的时间,工工整整地抄完了经文,十分高兴地&ot;笼鹅而归&ot;。唐代大诗人李白根据这一传说,先后写了两首诗。一首题为《王右军》的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滨。

扫素写《道经》,笔妙精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后来又写了一首《送贺宾客归越》的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若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道德经》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黄庭经》是道教一种经的经名,两者是不能混同的。然而在流传的过程中,将《黄庭经》误写成《道德经》了。

《晋书&iddot;王羲之传》也有此错误,1李白在两首诗中都写换鹅,一首是&ot;扫1[宋]程大昌《演繁露》:《换鹅是黄庭经》条。

素写《道经》,一首是&ot;《黄庭》换白鹅&ot;。李白于天宝元年游会稽时所写的《王右军》,当时可能是根据传说,写成&ot;道经&ot;。后来也许看到了换鹅的书法作品,知道这是《黄庭经》,所以天宝三年正月送贺知章时所写的诗中写成了&ot;黄庭换白鹅&ot;,以示更正。《黄庭经》是王羲之楷书的代表作,如今每当我们欣赏这幅名作时,尤感其气韵高逸,笔致婉丽,李白&ot;笔妙精入神&ot;的评论并非溢美之辞。

(二)书扇济贫

王羲之为官期间经常深入底层贫苦百姓中,体察民情。有一次在蕺山看到一个老妇卖六角扇2,这种扇子是用竹蔑编成的,为了制作和使用的方便呈六边形,现在绍兴一带山村里仍有用这种扇子扇风纳凉。由于当地百姓普遍贫穷,虽然这种扇子非常便宜也无人问津,老妇忧心忡忡满面愁容,王羲之看到这种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找来笔墨在老妇出售的所有六角扇上都写上五个大字。王羲之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了,虽不能说是一字千金,但想求他的字也是不容易的,老妇人由于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她被这位官人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羲之便向她说明&ot;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ot;。老妇半信半疑照此办理,果然人们争相购买,六角扇销售一空。第二天老妇又掮了一批竹扇来,再求羲之书写其扇,羲之只好笑而不答了。民间传说老妇还找到羲之家中要他继续为她写扇,羲之哭笑不得只好东躲西藏,传说如今绍兴市的&ot;躲婆巷&ot;就是他躲藏的地方。

蕺山南麓的戒珠寺,相传寺址为王羲之别业,寺前有他的养鹅池和洗砚池。王羲之喜欢玩明珠,一天明珠不见,他怀疑是与他关系甚好的老僧所窃,老僧含冤而死。后来一只鹅死了,宰杀后发现了那颗明珠,王羲之后悔莫及,决定舍宅为寺,以戒玩珠之癖。

(三)入木三分

传说王羲之有一次走访一门生家,不巧门生外出未能见到,此时羲之在门生的书房里看到一张桌子,台面光滑如镜,洁白如纸,书案上还有一砚新墨,于是王羲之信手拿来一支毛笔,舐蘸了墨在桌面上急书挥写,不一会字迹满桌,王羲之便停笔归去。门生的父亲回到家中看到台面上墨迹斑斑,火冒三丈,便责问木工谁敢如此放肆,木工只好照直说来。门生的父亲令木工将台面刨去一层,结果刨掉了三分还清晰地看到字迹。从此&ot;入木三分&ot;用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雄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对于&ot;入木三分&ot;,还有另外一种传说:王羲之曾经写过祭北郊祝版(古代祭祀时写祝文的版),晋成帝时决定更改原有况文,故请工人将版面刨去三分厚度,不料王羲之的字迹仍然可见??有人认为,&ot;入木三分&ot;显示了字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字的笔画打破了平面局限而具有立体感。这种论点未免太&ot;现代化&ot;了,当时的中国人尚未有追求立体感的审美意识。&ot;入木三分&ot;与&ot;力透纸背&ot;在古代都是对字的骨力形象的一种夸张与形容。

《晋书&iddot;王羲之传》原来是这样记述的:&ot;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ot;上面的两种传说很可能源于此,《晋书》作为史书,绝大多数内容是有事实根据的,由于后世人对王氏书法艺术的酷爱与推崇,故在《晋书》记述2蕺山:位于绍兴市东北隅。根据《山阴县志》记载:&ot;山多产蕺,蔓生。茎紫,叶青,其味苦,&ot;越王勾践常到这里采集这种植物充饥,以不忘报仇雪耻,故名蕺。

的基础上演绎出许多富有夸张色彩的情节来。

第二章政治思想

王羲之自二十二岁任秘书郎至五十三岁辞官退隐,他的政治生涯达三十一年之久,其间政局多变,矛盾错综复杂,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王羲之为官期间对民情了如指掌,深知人民的疾苦。朝廷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忍受,他同情百姓,主张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他曾指出:&ot;任国钧者&ot;要&ot;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ot;1王羲之身体力行,忠于职守,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北伐是东晋朝野关心的重大举措,王羲之&ot;审量彼我&ot;,决定支持或是反对。他曾指出殷浩北伐必败,其结果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见。他虽然未曾亲自指挥和参加任何战争和战役,然而他的真知灼见足以证明他有鉴裁之能,显示了政治上的成熟。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故笔者将北伐问题放入政治思想一章里一并评述。王羲之作为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一个伟大的目标始终在驱动着他,那就是,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一、重民爱民思想

王羲之在会稽任内史期间,针对东晋当时存在的弊端,发表了一系列的政治见解,向朝廷和某些当权者提出了许多从宏观到微观、从大政方针到具体实施的正确的建议。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辞辛劳,不避风险,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实事,为稳定时局作出了很大贡献,政治业绩斐然。他胸怀宽大,一身正气,勤政廉政,表现了一种忘我的精神,他在《深情帖》中说:&ot;古人云:&39;行其道忘其力身,真。&39;卿今日之谓,政自当豁其胸怀,然得公平正直耳。&ot;1王羲之引古人的话说明当今,行政必须豁其胸怀,然后才能公平正直,事事、时时顾及自己的得夫,这样的人是不能行政的。王羲之在任职期间,是一位为古人所说的行道忘其为身者。王羲之正如宗自华所说他是一位&ot;浓于热情&ot;的人,他以艺术家的胸怀热爱人民,对人民一往深情。

(一)开仓赈贷

王羲之曾对朋友说,有的官员不肯多为人民做事,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任期一到就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这叫什么父母官?王羲之为官清正廉洁,十分体恤人民的疾苦。就在他任会稽内史期间,有一年在他管辖的地域之内发生了灾荒,老百姓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不少人贫病交加在死亡线上挣扎。面对这一严重灾难,羲之心急如焚,这时有人提出:由官府拿出一点钱、粮来攸济灾民,但这显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有人提出,从外地运粮到会稽来,但当时其他地方也没有粮食,更何况远水救不了近火,难以解决燃眉之急。这时王羲之巡视郡境五百里,断然决定打开城南几座大粮仓赈济灾民。当时主管补给业务的刘平急忙提出:那些仓库听存粮食是百姓交给朝廷的赋税,动用不得!擅分税粮轻则罢官,重则杀头!王羲之向刘平和其他官员解释,粮是百姓缴的,如果百姓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又有谁来交粮纳税呢!救命如救人,至于后果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