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王羲之书法作品评论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3《晋书&iddot;王廙传》云:&ot;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ot;4《晋书&iddot;王廙传》。

王羲之从伯王导(276-339),字茂弘,官至太傅,拜丞相,封武冈侯,谥文献。工行,草书,&ot;晋元、明二帝并攻书,皆推难于导,故当世尤所贵重&ot;。东晋初期,王、谢、郗、庚(又称王、谢、袁、萧)为四大家族。后来&ot;四家&ot;的说法虽有不同,但王、谢总在其中,王、谢两家集中皇室朝廷的大部分重要权力,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无怪乎羊士愕咏出这样诗句:&ot;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ot;情况正是如此,在《晋书》中王氏、谢氏列传占据很大的比例。王羲之随父母迁至建康后,住在繁华街市夫子庙附近的一个巷内。因为王、谢两家多芽皂衣,后来此巷索性改称为&ot;乌衣巷&ot;。此巷那时非同一般,轿起轿橰,车水马龙,达官显贵,络绎不绝,然而历史的风云驱散王公贵胄们的宴席,这里也由盛而衰,故而唐代诗入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这样写道:&ot;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ot;5《宣和书谱&iddot;草书二》。(撰人不详,有人认为是元代延陵吴文贵所撰。)6《宣和书谱&iddot;草书二》。

三、少有美誉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匈奴首领刘聪命刘曜、石勒攻克了西晋都城洛阳,怀帝被俘,这位阶下囚于永嘉七年(313年)死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这段时间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加之司马睿在江南招揽人才,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书法与文化教育联系在一起,当时的平民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缺少文化,更谈不上有什么书法家。而士族中的人文化程度较高,自然书法家全集中在他们中间。北方士族南迁,北方的书法也随之带到了江左。这就是书法史上常说的&ot;渡江&ot;。由于交通等原因形成的两大书派,这次得到了会合与交融,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书法新秀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王羲之家于313年随琅邪王氏家族迁居建康。1王羲之自小求知欲很强,善于思考,对什么事都想弄个究竟。他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经常一人待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阅读,神态极其虔诚和认真,然后磨墨写字,最后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放在枕中。王羲之乘父亲外出的机会,偷偷地溜进卧室,将那本书拿了出来。此书原是卫夫人所藏的蔡邕的《笔论》2,先由王旷存放,等王羲之年龄稍大一些以后,便作为教科书学习之用。

蔡邕,东汉陈留园(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左中郎将,人称&ot;蔡中郎&ot;。

&ot;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ot;1《笔论》是他的著作之一,是一本传授笔诀,进以书法启蒙教育的学习真书、行书的好教材。

王羲之看到这本《笔论》后,按图索骥,不断地临习,纠正自己的笔法错误,在书法上大有长进。作为父亲看到儿子的进步,自然喜出望外,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父亲仔细察看儿子的书法时,突然警觉起来,终于发现了秘密:断定儿子对于枕中《笔论》必&ot;窃而读之&ot;。2王旷直接了当地提问儿子1根据《临沂县志&iddot;古迹》载:&ot;王右军故宅??诸王南迁,舍宅为寺&ot;。此寺几经更名,金皇统四年(1144年)修建时。觉海和尚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墨迹面成的&ot;集柳碑&ot;碑文,以记盛况。碑文云:&ot;其地盖东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中缺,元帝渡江,临沂诸王去乱南迁。&ot;&ot;晋祚中缺&ot;是抬两晋怀帝从311年被俘到313年&ot;驾崩&ot;一段皇位空缺时间。《晋书&iddot;王舒传》云:&ot;及元帝镇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ot;王舒系王导的弟弟,王氏家族的南迁是在元帝改建邺为建康后,正式改名的时间是313年,故王羲之南迁为313年。此注参照唐士文《王羲之生卒年和南渡时间》一文。2[东汉]蔡邕的《笔论》流传于后世颇为神奇,首先得到密传的是他的女儿蔡文姬,其次是韦诞,后来钟繇&ot;苦求巨法,诞不与&ot;。韦诞死后将《笔论》带进了坟墓,钟繇无奈之下密令将韦诞的坟墓掘开,得到了《笔论》。钟繇从书中得知,&ot;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ot;其朽法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钟繇并未将密传的《笔论》公开,他死后将此书也带进了棺材里。公元230年,钟繇死后五十五年(公元285年),他的学生宋翼用他老师的方法破了钟繇墓。将蔡邕密传的《笔论》抢救出来。宋翼遵循书中的笔法进行创作,名声大振,并写了续集。宋翼是钟繇的学生,钟繇死后五十五年墓方被打开,这时宋翼至少七十岁多了。卫夫人十二岁左右,大约过三十年才传到了大王手中。起初是王旷得到《笔论》,后交给卫夫人以授王羲之,这就是所谓的&ot;枕中秘&ot;。

1[唐]张怀瓘《书断》。

2《笔势传》称:&ot;羲之年十二,见前代《笔论》于旷枕中,窃而读之。旷曰&39;汝何来吾所教也。&39;羲之笑而不答,其母曰&39;汝年幼小,看用笔法未能晓解,纵获父教,恐复不能秘借。&39;旷乃语羲之曰,&39;待汝《笔论》从何而来,儿子笑而不答。王羲之父母认为羲之年纪幼小,&ot;看用笔法未能解晓&ot;,准备待儿长大以后将《笔论》向他传授。这时王羲之向父亲恳求道:&ot;今借而用之,侍成人晚矣&ot;,父亲感到孩儿言之有理,就答应儿子的要求。王羲之拿&ot;笔论&ot;整天如痴如醉地临摩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ot;不盈期月,书便大进&ot;。启蒙老师卫夫人看到羲之在书法上超乎寻常的进步,更是万分欣慰。

据《世说新语》和《晋书》记载,王羲之幼年时言语不畅,有&ot;涩讷&ot;之疾,长大以后却变得&ot;辩赡&ot;,即能言善辩了。王羲之机敏过人,才华横溢,与一般纨绔子弟绝然不同。他十三岁时曾去拜谒当时的名士周。周老先生官拜礼部尚书,德高望重,赢得很多的人敬仰。他识才、爱才,竭尽全力推举人才。由于他在朝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所以经他褒奖、推荐得到重用的人数很多。当时的文人学士,群趋而至,都想得到他的品题。

王羲之到周府上,只见华堂满座,他老人家设宴款待宾客,经过仆人引见,周接见了王羲之,&ot;察而异之&ot;,通过交谈感到这位少年才学超群,将来必成大器。普希金小时候在皇村学校读书,有一次他当众念完他写的一首诗歌时,他的老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大家说,俄罗斯未来的伟大诗人就在这里,这位伟大诗人非普希金莫属,结果是一语中的。而周对王羲之的预言也是准确无误的。当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学术高度的人才能发现。也许是当时受经济条件所限或许是缘于某种刁俗,炙牛心为一种名贵的菜肴,宋代虞侍诗云:&ot;客来愧乏牛心炙,茶罢空堆马乳盘。&ot;炙牛心待客,具有礼仪的性质。据说这道菜主人请谁先尝谁就是最高贵的客人。周在众多客人没有动箸之前,首先割中心炙给王羲之品尝,这一举动震惊了满堂宾客,大家对面前这位外表普通的孩于顿时刮目相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