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甲午战争史称什么 > 第190章(第1页)

第190章(第1页)

注5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88--339页。

注6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53页。

注7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8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9《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页。

注10《台湾省通志》卷9,《革命志》。

注11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12《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页。

注13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14洪弃父:《台湾战记》,见《中日战争》(6),第34o页。

注15洪弃父:《台湾战记》,见《中日战争》(6),第339、340页。

注16《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38页。

注17关于姜绍祖的年龄,共有四说:a、22岁(洪弃父《台湾战纪》),b、21岁(《台湾省通志》卷7《人物志》、《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c、20岁(连横《台湾通史》);d、18岁(吴德功《让台记》)。此从第二说。

注18《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姜绍祖传》。

注19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姜绍祖事迹调查》,转见张雄潮:《苗栗抗日英烈三秀才》,《台湾文献》第17卷,第1期。

注20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6页。

注21《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8页。

注22吴德功:《让台记》,见《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

注23《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9、40页。

注24 吴德功:《头份吊古诗》,见《割台三记》,第55页。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日军自暂时放弃&ldo;南征&rdo;计划后,重新制定了一个扫荡台北新竹间抗日义军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期实施:第一期,清剿台北至大嵙崁和中坜的义军;第二期,驱除和追击大嵙崁至新竹间铁路线右侧的义军,并向新竹以南进兵。到七月下旬,日军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期作战的目的,便决定实施第二期作战计划了。

为了实施第二期作战计划,日军各支队于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皆返回集合地,补充粮食和弹药,作进攻抗日军的准备。

七月二十九日,近卫师团司令部自台北出发,沿铁路之兵站线南进。晨六时,北白川能久出北门,总督桦山资纪、民政局长官水野遵、陆军局长官大岛久直等皆至北门外,为其送行。近卫师团司令部,包括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本部(又称松原大队,以第二大队长松原晙三郎少佐为司令官)和两个中队、骑兵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缺一个小队)、炮兵联队本部和第一大队(缺一个中队)、工兵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已在桃仔园,缺一个小队)、机关炮第三队和第四队(已在海山口),及独立野战电信队。上午八时,近卫师团本队抵海山口。

是日,内藤支队自海山口出发,为右侧队,沿铁路线右侧前进。内藤支队,包括步兵第四联队本部和第二大队、骑兵第二中队(缺两个小队)、炮兵第二大队本部和第三中队,及工兵第二中队的一个小队,由步兵第四联队长内藤正明大佐任司令官。

七月三十日,近卫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抵中坜。

七月三十一日,山根支队自大嵙崁出发,为左侧队,向新埔前进。山根支队,包括步兵第三联队本队和一个大队、步兵第四联队第四中队、骑兵第二中队之一个小队及炮兵第四中队,由步兵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任司令官。山相信成率队先向龙潭陂行,于铜锣寨附近露营。内藤支队到中坜。北白川能久因患痢疾,不能骑马,改乘火车于当天抵新竹。

八月一日,近卫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到大湖口。二日,山根支队和内藤支队占领新埔。三日,内藤支队将骑兵和炮兵留给停留于新埔的山根支队,余部与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一起进入新竹。

日军之此番南进,采取&ldo;烧光杀光&rdo;的政策,见房屋即烧,见不服或反抗的群众即杀。据日军自供:&ldo;我军所到之处,烧光家屋,逐杀敌兵,集结于新竹县。&rdo;注1然而,日军在行军途中,也处处遭到义军的狙击,损兵折卒,减员不少。

日本近卫师团集结新竹后,一面派出前哨,加强戒备,一面积极进行出击的准备。

但在此时,抗日军内部却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先是,台湾府知府黎景嵩,自攻新竹之后,互有胜负,不愿请黑旗军北上。台中绅民力请于台南,刘永福拟&ldo;自备粮饷两个月,以后欲就台中支给,绅富不敢答应&rdo;。而苗粟县知县李烇又以筹饷事与新苗军发生纠纷,攻击吴汤兴&ldo;徒博虚名,全无实际&rdo;,并请收其统领关防。吴汤兴备文申辩,&ldo;指李烇短处,请派员代换&rdo;。黎景嵩不能决,乃令苗栗诸绅为之调解。于是,两造俱禀台南帮办军务刘永福,回电云:&ldo;俟派吴彭年到地查明情节核办。&rdo;注2是为黑旗军参战之始。

吴彭年(一八五七‐‐一八九五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年十八,&ldo;为诸生,工诗文,赋气豪迈,欲追傅介子、班定远之志。&rdo;注3后流寓广东,定居于广州府顺德县。一八九五年四月,以县丞赴任台北。适《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台湾与日本,因滞留台南。刘永福闻其才,延为幕客,任记室,掌管地方文卷,并参赞军务。当此时,戎马倥偬,军书旁午,批答公文,多出其手。刘永福以其&ldo;韬钤谙熟,胆略过人,甚器重之&rdo;。注4倚为左右手。新竹失陷后,台湾道陈文騄拟内渡回籍,适道员易顺鼎自南京至,刘永福命吴彭年致书,请其暂署台湾道。易顺鼎以未奉朝命辞之,但提出:&ldo;闻倭氛已逼台中,愿统一军往援,兼谋恢复台北。&rdo;刘永福采纳此议,即命易顺鼎统领福军先锋左营、镇海中军副营、道标卫队营,以吴彭年为营务处。吴彭年爱国心切,希望早日规复台北,欣然愿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