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才一愣,万没想到此等军国大事皇帝竟会问计于己,稍一寻思,罗汝才把心一横,向皇帝深施一礼道:“陛下明鉴,依臣所见,建虏所持者,无非弓强马壮、号令如一;大明若是野战,则不如虏,据城而守,则虏不如我。”
“大明疆域、人口、物资数十倍于建虏,虏之困于辽东,所来皆为劫掠,然大明疆域之广,若任其所为,则久守必失,久战必疲;长此以往,将士必生怯意,怯则惧,惧则更不敢战。”
“下臣以为,当趁此战,直击虏酋,此战,当以虎搏兔之力毁彼之战力;一来可振三军士气,二来可使虏不敢再言轻战。”
“如此,则攻受之势易也,待吾十年生聚,虽一偏师亦可尽灭其种。”
朱由校点了点头,示意罗汝才继续说下去。
罗汝才见皇帝很是赞同,又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吾欲破虏,则需扬长避短,陛下可密令辽东诸卫示虏以弱,聚拢兵马于各城。建虏若来,必攻锦州、宁远二城,可令守将速聚四方粮草辎重,坚壁清野,使贼无处劫掠。”
“当再遣一密使于林丹汗处,许以重利,就算不发兵援战,只需其部大张声势,威吓蒙古他部不敢妄动。
“再调蓟镇、宣府诸军,取道蒙古,绕虏后方,相机而动。”
“我据坚城,建虏久攻不克之下,必引兵来援,援之必急,急则有机可乘。”
“又因东江滋扰其后,虏必不敢全力施援。蓟镇、宣府之军或援宁锦,或断其后路;若有可能,亦可直捣沈阳,如此,则虏攻势必乱。”
“到那时,我各军齐发,定可使其难以顾瑕,即便不能一战而定,亦可阻敌于宁锦。”
“东江部可趁隙于辽南诸地遍施焦土,屠其人口、毁其田地,则其国力必消。”
一口气说完,罗汝才便恭恭敬敬的站在一旁,等着皇帝的决断。
朱由校听完,将身体紧靠在椅背上思考起罗汝才的建议。
在原本的历史中,黄台吉在宁锦之战初期,打的便是这围点打援的主意,其集中兵力围攻锦州,就是想等明军来援时诱明军野战,发挥己方骑射所长,意图—举歼灭明军。
而当时的明军指挥官正是袁崇焕,他也看破了黄台吉的意图,并未立刻发兵救援。
黄台吉见久攻锦州不克,诱明军野战的意图又没达到,便移师猛攻宁远城。
其后的宁远大捷,是朝廷觉得必须救援宁锦,先命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又因后金移师宁远,在宁远城守军与援军的夹击之下,用大炮轰击了黄台击的大帐,造成济尔哈朗以下,数位后金将领重伤,后金军更是死伤累累,从而被迫撤兵。
从整个战争过程看,后金发动宁锦之战前,黄台吉不仅暂时稳住了内部,还通过此前的丁卯之战打击了后方的毛文龙和朝鲜,更是逼得朝鲜向其纳贡称臣。
但也因此战未能彻底解决掉东江镇,使得后金妄图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东江镇的战略失败,不得不转而寻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的途径。
后金的手段却极其低劣,只是“佯许还辽,通款崇焕,求杀文龙”。
就是这个明眼人看了都知道是骗局的招数,却让吹出“五年平辽”袁都督动了心,也叫战略眼光有限,又急于做大明中兴之主的朱由检居然就默许了袁都督杀毛文龙的建议。
而因宁锦城防坚固,一时很难攻破,再加上顾忌东江军这根背刺,黄台吉也很是老实了一阵。
直到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替后金解除了这个后顾之忧后;在崇祯二年十月,黄台吉这才亲率大军,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直接酿成了“己巳之变”。
罗汝才所说也正切中要害,此时的后金还没有定鼎中原的野心跟实力,努尔哈赤也还是以金国大汗自居;其发动战争的目的还是为了劫掠。
而大明的九边防线太长,只要突破一处,后金铁骑便能直捣京畿、劫掠中原。
所以,与后金的战争不仅要比拼国力,更要抓住一切机会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
但罗汝才所说的屠杀辽南人口之事却万不可行。
一来自己后世便是辽宁人,对这片土地本就存着一份偏爱。
二来明廷在辽地早就失去了大片的民心,要不是老奴近乎疯魔般数次实施“杀穷鬼杀富户杀不服之尼堪”,把辽人杀的几乎没了活路,用屠刀叫辽人意识到只有光复国土才能掌握命运,这才被迫积极投入到抗金的队伍中。
要不然,但凡他努尔哈赤能像黄台吉那样略施怀柔,那句“以辽人守辽土”都会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
所以,在建虏的屁股后面狠狠捅上一刀再搞点破坏不是不行,但该争取的民心照样还得争取。
--
作者有话说:
看到大家催更的留言其实我更着急,可毕竟不是专职,每天工作也少有空闲。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到,我基本都是在十二点左右发的!前阵子更是因为连着两更到凌晨,身体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最近也在积极调理,关于更新的问题我也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节奏,力争一天两更!明天周六了,不出意外都两更!大家放心!我一定认真努力去完成这部作品!也希望大家能喜欢!感谢支持我的书友们!很感谢一直给我刷礼物的各位老铁!今天先这样,好好休息为明天的两章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