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由校与徐光启、李之藻对着一沓各式图纸说得兴高采烈时,只见方才那名领路的小宦官自殿外走了进来;他本欲上前通禀,又瞧见自家皇帝与两位重臣说得正是开心,生怕扰了皇帝的兴致,便只好老老实实的站到门口等着。
方正化看到了门口情形,便抬手唤过这名宦官,轻声向对方询问起来……
等朱由校三人饮茶的空挡,方正化先向皇帝告了声罪,然后说道:“禀皇爷,福王车驾已出了保定,估计明日便会抵京。”
徐、李二人闻言相视苦笑,可这件事上又不好劝皇帝什么,只好装作什么都没听见。
朱由校倒是面色不改,以大明各军镇现有火器形制不一、互不统属为由,与两位重臣在明军现有装备中挑出了鸟铳、鲁密铳和三眼铳作为制式火器进行规模生产,以十比一的比例列装燧发枪;并依各型火器形制,先统一弹丸标准,使其全部达到通用化,除三眼铳外,给全部火器加装枪托、准星和照门;又以虎蹲、红衣、佛郎机三种火炮为制式火炮,并严命军备部务必在短期内将各类火炮间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制定出来。
到后来,朱由校一拍脑袋干脆又在军备部下面成立了一个标准计量局,由这个部门全权制定大明各类计量器具标准,并督导各官营和皇家厂坊内的标准化生产工作。
倒不是朱由校不想全员换装燧发枪,只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发展过程,如果现在就大规模换装,银子的问题倒是其次,这现有的全部生产线几乎全部都要推倒重来,工匠们的能力跟水平更是个大问题。所以朱由校决定,还是先充分利用起现有生产线和生产条件,用标准化、通用化和流水作业来最大限度的发掘现有装备潜力。毕竟以目前明军面对的国内外形势看,只要能吊打女真和蒙古,起码一二十年内还不会与西方那群鬼畜发生什么像样的战争,而只要大明能稳得住这一二十年,由量变而引发质变都会将这个国家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何况现在的火器水平也实在是不怎么样,就算燧发枪,也是强点还有限;不全面将基础工业这个底子打实,一切的美好设想那都是空谈。若想短期内见到成效,首先要提高的就是钢铁冶炼技术和铁矿开采能力,但炼钢上朱由校也就知道坩埚、高炉、转炉、平炉炼钢这几个名词,究竟怎么搞的他是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些都得慢慢来,急是急不得的。
不过就算不急,可该铺的路还得铺,徐光启适时地向朱由校谏言,请求开设西学科,全力引进泰西各类科学人才,并向朱由校推荐了西洋教士汤若望和江西人宋应星;李之藻也将在江南的传教士郭居敬、金尼阁和艾儒略介绍给了皇帝。
听了两位重臣推荐的人选,朱由校眉头微皱,向二人问道:“朕知二卿与淇园先生皆已归信西洋教派,还请两位爱卿明告寡人,对这西洋教派,两位卿家究竟如何看待?”
“这……”两人听了皇帝的问话,倒是齐齐的迟疑起来。
“哎!此间又无外人,朕也只是一时好奇!”
“陛下容禀,臣虽入了西教,其实……其实多是为了能够研习那些教士手中有关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书籍;这些传教士也多是求臣能向天子传教,这才不吝倾囊相授,至于这西洋教派……臣……臣其实还真是没什么看法。”徐光启以为皇帝真对西洋教派产生了兴趣,倒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朱由校听了倒是颇感意外,又看向了李之藻。
结果这位与徐光启、杨廷筠并称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的人物更是红着一张脸冲着朱由校用力地点了点头,显然是觉得自己打着信教幌子实为学习人家技术的行为多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哈哈哈哈!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朱由校闻言却是高兴起来,其实他还真怕这两位会劝自己皈依了天主教,见真实情况竟是这样,倒是更觉得这两位大臣憨直的有些可爱。
“如此甚好,想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九天十地间的诸般神明,随便哪个不比他那西方草头神神通广大,更不必说他一个外神,又怎管的了我华夏之事。”
话锋一转,朱由校继续说道:“不过在这科技一途,我大明眼下在很多方面确实已落后于西夷,所以这该学的一定要学,但万不可妄自菲薄,我们不仅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还要全面超越他们,到时候他们想学,还要看我大明想不想给。”
朱由校的一番话,说的两位重臣皆是连连点头。
“朕意已决,不管花多少银子,给朕把西苑再扩充一倍,在西苑讲武堂边上给朕兴建起一座皇家京师大学,先给朕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建筑、医疗、制药、农业、水利、运输九大学科,没有教习,就花银子在民间请,给朕去西洋请。”
“另外,把西苑讲武堂也给朕改成大明皇家陆军学院,由两位爱卿牵头,派人去澳门给朕招募五百葡萄牙人入陆军学院讲习火炮战法,并告诉葡萄牙人,朕还要订购一百门他们西洋最新式的重型大炮;还有,只要他们有办法从西洋带来一名数学、物理、化学、建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待军备部查验过了,每个人朕都会支付他们二百两白银或等价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若是相应的工匠则每十人支付同等价格!还有,要是钟表匠,则与学者价值相同。”
徐光启和李之藻闻言皆是大喜,二人为了能在大明推广西学,皆是呕心沥血多年,其间更是数遭排挤、打压,如今竟能得天子如此信任,又能倾尽全力支持自己二人,皆是生出了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情来。
“哦对了,前天狗儿来信,说是以徐爱卿所著《农政全书》、《甘薯书序》为依凭,京西皇庄的那群庄家把式们已经备好了土豆和甘薯良种,只待立秋后便会在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官田皇庄里大面积种植。既然此间事了,朕已命他带着几个精熟此道的农人,随着孙传庭去三边之地筹划来年的春种,您的这位徒孙,在这农事一途可是没给爱卿丢人哟!”
林继与徐光启是先后两天到的京师,朱由校也是这时候才知道,林继的父亲竟然是孙元化的弟子。所以林继一见到徐光启,便上前行了徒孙礼,搞得徐光启也满是惊讶,等问清原由,他对林继的遭遇更是颇感同情,知道皇帝命他主管土豆、甘薯的推广种植,于是便亲赠两本自己的著作,更是好生勉励了小林子一番。
听到皇帝夸奖自己的徒孙,徐光启虽然高兴,但还是感叹道:“唉!可惜此子终是刑余之身,不然……”
这话,听得站在皇帝身边的老方脸色微变,朱由校却是把手一摆说道:“那又如何,只要他将此事办得圆满,于国于民皆是大功一件,我朝又不是没有先例,到时朕封他个侯又何尝不可。”
徐光启自知失言,向方正化投了一个抱歉的眼神,老方对此倒没太在意,但自家皇帝的这番话,那可是叫他深感提气。
--
作者有话说:
还是坚持更完了,有错明天再改吧,今天周五了,先说明一下白天我会尽量再更一章,但晚上会参加一个酒局,我科室的两个小兄弟提了个副职,虽然不是啥大事,但也是借这个机会大家高兴高兴,如果今天断了,那只能说明我白天没时间,晚上又喝大了。还是那句话: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前进的动力!